不用端溪割紫云,铸来壮士铁心存。
一方自出炉锤巧,百炼原无斧凿痕。
金气冷涵池水润,土花腥蚀墨烟昏。
坚刚千古难磨了,谁为扶桑赋晓暾。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铁砚
  • 注释:“铁砚”指的是用铁制作的砚台,通常指质量高、耐用且有特殊质感的墨砚。
  1. 不用端溪割紫云
  • 注释:端溪石产自广东省,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紫”可能是指端溪石的颜色。这句话意味着不使用端溪石这种珍贵的材料来制作砚台。
  1. 铸来壮士铁心存
  • 注释:这里用“壮士”形容砚台,表示其坚韧不屈的品质。“铁心存”比喻砚石坚硬如铁。
  1. 一方自出炉锤巧
  • 注释:“一方”指砚台的一面,“出炉”比喻新磨好的砚台。“锤巧”表示打磨精细。
  1. 百炼原无斧凿痕
  • 注释:“百炼”常用来形容经过多次打磨或磨练的过程。“斧凿痕”指的是人工打磨的痕迹。这句话强调天然形成的砚台无需过多人为加工,其天然之美就足够完美。
  1. 金气冷涵池水润
  • 注释:这里的“金气”暗指砚台表面像金属一样的光泽。“池水润”形容砚台表面光滑,如同水一样清澈见底。
  1. 土花腥蚀墨烟昏
  • 注释:“土花”是指砚台上的自然花纹或矿物质颗粒。“腥蚀”意味着这些花纹会逐渐侵蚀墨水,使得墨色变淡。“墨烟昏”形容墨水在砚台上流动时产生的烟雾,使整体看起来模糊不清。
  1. 坚刚千古难磨了
  •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砚台的坚固和永恒,即使是经历了千百年也不会被磨损。
  1. 谁为扶桑赋晓暾
  • 注释:“扶桑”是太阳的别称,这里用作代指太阳。“晓暾”即清晨时分太阳的光芒。这句话可能是在赞美砚台的美丽,或者在表达对美好事物永恒不变的赞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天然石材砚台的美作,诗中通过对砚台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美和工匠技艺的赞美。诗中的砚台不仅仅是一个实用品,更是一种艺术品,它代表了自然界的壮丽和人类智慧的结晶。诗中的每个字都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工艺的尊重。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引发人们对自然和艺术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