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辛卯,余自南都下第归。闭门扫轨,朋旧少过。家无闲室,昼居于内,日抱小女儿以嬉。儿欲睡,或乳于母,即读《尚书》。儿亦爱弄书,见书辄以指循行,口作声,若甚解者。故余读常不废,时有所见,用著于录。意到即笔,不得留,昔人所谓兔起鹘落时也。无暇为文章,留之箱筥,以备温故。章分句析,有古之诸家在,不敢以比拟,号曰《别解》。
余尝谓:观书若画工之有画,耳目口鼻大小肥瘠无不似者,而人见之,不以为似也,其必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矣。余之读书也,不敢谓得其神,乃有意于以神求之云。
《尚书别解》是嘉靖辛卯年,作者从南都下第归来时所作的作品。他闭门扫轨,与朋友们交往很少,家中没有空闲的地方,白天在家内,整天抱着小女儿嬉戏。孩子想要睡觉,有时母亲给他哺乳,他就读书《尚书》。孩子也很爱玩弄书,只要看见书上的文字,就用手指在上面来回滑动,嘴里还发出声音,就像很有理解的样子。所以作者读书经常不间断,有时有所领悟,就会记录下来。他想到什么就立刻写下来,不能停留,过去的人所说的“兔起鹘落”就是这样的时候。没有闲暇去作文章,把书放在箱子里,以备温故知新。
作者曾说:“读书就像画工的绘画一样,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大小肥瘦无不相似,而人们看它却不会认为是像的,这是因为它们一定得到了形状而不会得到神韵。”作者读书不敢说是得到了神韵,而是有意去寻找书中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