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游汉水,遥与神女期。
琅玕非所欢,玉佩空相贻。
愿托双凤鸟,当时听者谁。
不惜蘼芜死,将为蔓草欺。
沟水自东下,繁星已西驰。
幽谷返椒岑,琴心终自知。
【注释】
杂诗四首其一
昔我游汉水,遥与神女期。
汉水在今陕西汉中一带,相传是大禹治水中的一条支流。“遥”字表示时间久远。“神女”指巫山神女。“期”即期约。
《楚辞·九歌》有《湘夫人》,说湘夫人驾着云船来到巫山,望见山上一位神女。诗人用此典,说自己也曾到过神女居住的巫山,但并不想与她相会。《史记·封禅书》载:武帝时有人献玉环,上曰:“宝邪? 何哉。 盘庚曰:‘毋淫于人!”’(见《史记·孝武本纪》)。此处以“琅玕”比喻玉环,说自己不愿接受玉环,而只愿意接受玉佩。“琅玕”是一种珍贵的玉石名称。“玉佩”,即玉佩饰物,古人多用之作为信物。“贻”赠送的意思。“双凤鸟”指代神女。“托”寄托之意。“听者”,指听其言者。“当时”,指当年。“芜”,野草名,这里指蘼芜。传说古时女子采了蘼芜,便不会思恋男子。“蔓草”,蔓延生长的草,这里指杂草,比喻不专一的爱情。“为”表目的,是说“宁愿死也不愿”。
沟水自东下,繁星已西驰。
沟水,汉水。“自东下”,从东方流向西方。这句意思是说,流水已经从东方流去;繁星也早已向西边消逝。“繁星”,众多的星星,这里泛指天上的星星。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在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时年25岁。据《史记·司马相如传》,汉武帝时,相如曾出使西南夷,因事获罪被免官,家居十年。这期间他写了《子虚赋》、《上林赋》。《子虚赋》描写楚国的宫殿苑囿,极言楚王宫苑之广大富丽和声色歌舞之盛;《上林赋》则描绘天子游历各地见到的奇异景物。这两篇赋文,是汉代文人创作的第一篇大赋,它们标志着我国文学创作从战国时代进入到了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的文学才能,从此获得了汉武帝的高度赏识,他开始担任官职,并逐渐升迁至御史大夫、丞相的高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出使西南夷回来以后,被任命为中郎将。他经常出入宫廷,受到汉武帝宠幸,后来成为“天子侍臣”之一。这首《杂诗》就是在他被汉武帝召用之后写的。诗中“昔我游汉水”,“愿托双凤鸟”,都反映了作者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第二首:
沟水自东下,繁星已西驰。
沟水,汉水。“自东下”,从东方流向西方。这句意思是说,流水已经从东方流去;繁星也早已向西边消逝。
繁星,众多的星星,这里泛指天上的星星。繁星满天闪烁,诗人不禁想到人生短暂。人生苦短,不如及时行乐。
第三首:
幽谷返椒岑,琴心终自知。
幽谷:偏僻荒凉的地方。《楚辞·远游》:“余不忍为此态也,复为王子太师赋。”这里的“椒”指香草,“岑”指高耸入云的山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回到偏僻荒凉的山里,才体会到琴音的真谛。“琴心”即琴音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作者认为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了解音乐的内涵,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长安任郎中的时候,曾上书给汉武帝,要求派使者去西南夷。由于他写的《喻巴蜀檄》,写得很有文采,因此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派他去西南夷,结果被邛、筰的国王杀死了。这首诗作于他被汉武帝罢黜以后。诗中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全诗情真意切,语言简练,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