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皆养生,不可一日缺。
谁知五谷外,又有养生物。
茫茫大海南,落日孤凫没。
岂有万亿足,陇亩生倏忽。
初如凫足撑,渐见蛙眼突。
又如散细珠,钗头横曲屈。
草部非所同,谷部颇公共。
乃知天地心,养人非一种。
三月方告饥,催租如雷动。
小熟三月收,足以供迎送。
八月又告饥,百谷青在陇。
大熟八月登,恃此以不恐。
琼民百万家,菜色半贫病。
每到饥月来,此草司其命。
闾阎饱饭饼,上下足酒浆。
岂独济其暂,亦可赡其常。
薏苡名珍珠,虚名误忠良。
荑稗虽可食,苟且充饥肠。
若与此方驾,二物当服厢。
草部在所珍,强名之曰粟。
持此问司穑,可曾在所属。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译文: 五谷都是养生之宝,不可一日缺。
  • 注释: 五谷指的是稻、黍、稷、麦、豆这五种主要的农作物。它们对人们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1. 译文: 谁知道除了五谷,还有其它的生物能养活人类?
  • 注释: 这个疑问表达了对于自然界中除了人类之外其他生物(如动物)也能提供食物这一事实的认识。
  1. 译文: 在茫茫的大海南边,落日下一只孤独的凫鸟消失在海平线之下。
  • 注释: 这里用“落日孤凫没”来描述自然界中的一幕,象征着生命的终结或某种事物的消逝。
  1. 译文: 难道有万亿只脚的动物,会在陇亩上快速生长?
  • 注释: “万亿足”可能是指巨大的数量或者庞大的生物种类,而“陇亩生倏忽”则描绘了这些生物在农田中迅速繁殖的情景。
  1. 译文: 刚开始就像凫鸟的脚撑着地面,渐渐可以看到蛙的眼睛突出。
  • 注释: “初如凫足撑”比喻事物起初的状态,而“渐见蛙眼突”则描绘了事物逐渐变化的过程。
  1. 译文: 又像散乱的细珠子,钗头横曲屈地挂着。
  • 注释: 这里通过比较来形容植物的生长状态,形象地描绘了其生长过程中的细节。
  1. 译文: 草部并非所有都不相同,谷物部门却有共同之处。
  • 注释: “草部非所同,谷部颇公共”表明即使是草本植物也有共性,而谷物虽然种类繁多但在某些方面有共通之处。
  1. 译文: 才知道天地之心,不是养人只有一种。
  • 注释: 这个认识反映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即自然界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多种生存和繁衍的条件。
  1. 译文: 三月才告饥,催租如同雷鸣。
  • 注释: 这里描述了农民在丰收前的艰苦生活,以及收成前后的生活状况对比。
  1. 译文: 小熟三月收,足以供迎送。
  • 注释: “小熟三月收”指小农经济下的农业产出,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1. 译文: 八月又告饥,百谷青青在陇上。
  • 注释: 这里的“八百月”可能是一个打字错误,应该是“八月”。百谷指的是各种谷物。
  1. 译文: 大熟八月登,依赖此得以不恐惧。
  • 注释: “大熟八月登”指的是大丰收的年景,农民因此而感到安心。
  1. 译文: 琼民百万家,菜色半贫病。
  • 注释: 这里描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其中“琼民百万家”指的是人口众多的地区,而“菜色半贫病”则反映了部分居民的生活贫困问题。
  1. 译文: 每到饥月来到,这个草能决定其命运。
  • 注释: “每到饥月来”指的是每个月的特定时段,“此草司其命”意味着在这个时期,这种草成了影响人们生活的关键因素。
  1. 译文: 闾阎饱饭饼,上下皆酒浆。
  • 注释: “闾阎饱饭饼”描绘的是农村地区的日常生活场景,而“上下皆酒浆”则显示了社会的普遍富裕。
  1. 译文: 岂独济其一时之需,也可长期供给其生活所需。
  • 注释: 这表明这种草不仅能满足眼前的需求,还能持续供应给人们。
  1. 译文: 薏苡名珍珠,虚名误忠良。
  • 注释: 薏苡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但它被误称为珍珠,导致人们对它的误解。这里强调了名字与实际之间的差异。
  1. 译文: 荑稗虽可食,苟且充饥肠。
  • 注释: 荑稗是禾本科植物的一种,可以食用。这里用“苟且充饥肠”形容人们为了生存而勉强食用这些植物。
  1. 译文: 若与此方相媲美,两种物品应当并排使用。
  • 注释: “与之方驾”表示两者相当,可以并行不悖。“二物当服厢”则建议这两种物品应该同时使用。
  1. 译文: 草部在所珍视,强名为粟。
  • 注释: 尽管薏苡和荑稗的实际用途有限,但在人们的心中它们被视为粮食的一部分,因此被尊称为“粟”。
  1. 译文: 持此问司穑,是否曾在所属之地?
  • 注释: 这里的“司穑”指的是管理土地和农作物的官员,提问者想知道这些官员是否曾亲自处理过这种植物的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