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幅生绡里,分明见远山。
断桥分瀑溜,古木隐岩峦。
野色烟中没,孤云鸟外还。
幽栖如此得,何必市朝间。

山水图

半幅生绡里,分明见远山。

断桥分瀑溜,古木隐岩峦。

野色烟中没,孤云鸟外还。

幽栖如此得,何必市朝间。

译文:
在半幅生的丝绢上,清晰地看见了远处的山峦。
断桥上的瀑布从高处流泻而下,古老的树木隐藏在岩石之间。
野色在烟雾中消散不见,孤云在天空之外飘动归来。
我这样幽静地隐居在这里,何必追求世俗的繁华和喧嚣?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卷。整首诗以“山水图”为题,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诗的第一句“半幅生绡里,分明见远山。”通过对半幅生绡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的氛围。这里的“生绡”是一种轻薄的丝绢,给人一种轻盈、柔和的感觉。通过“分明见”三个字,诗人将远山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这种形象的塑造,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力,也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第二句“断桥分瀑溜,古木隐岩峦。”则是对山水画面的具体描绘。诗人通过“断桥”、“瀑布”、“古木”等元素,构建出一个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山水画面。这些元素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奇美,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愉悦。同时,诗人通过对山水元素的巧妙组合,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有趣,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魅力。

第三句“野色烟中没,孤云鸟外还。”则进一步扩展了山水画面的意境。这里的“野色”指的是山林间的雾气或云雾,给人一种朦胧、飘渺的感觉;“孤云”则是指独自飘浮在空中的云朵,给人一种孤高、飘逸的感觉。通过这两个词语,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虚幻又真实的山水世界,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最后一句“幽栖如此得,何必市朝间。”则是诗人对整个作品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幽栖”指的是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比市朝间的喧嚣和繁华与自己隐居的生活,诗人强调了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和价值。他认为,只要能够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就能够过上真正的生活,无需过多的追求和欲望。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心灵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