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翎闲泛墨池冰,悟入霜毫思不胜。
遂使萧郎穷墨妙,兰亭应是掩昭陵。
双翎闲泛墨池冰,悟入霜毫思不胜。
遂使萧郎穷墨妙,兰亭应是掩昭陵。
这首诗《题王羲之爱鹅图》是明朝诗人王恭的作品,描绘了王羲之观赏鹅的场景,体现了他对鹅的热爱和对书法艺术的追求。诗中通过对鹅的形象和动作的描绘,展现了王羲之在欣赏鹅的过程中所领悟到的书法艺术之美。
首句“双翎闲泛墨池冰”,描述的是一只鹅在墨池边自由地游弋,翅膀轻轻拍打水面,溅起一片片水花。这里的“墨池冰”指的是墨水池中的冰块,暗示着冬天的寒冷气氛和宁静的氛围。而“双翎”则是指鹅的两只翅膀,形象地描绘出鹅在水中游泳的姿态。这句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还为后文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探讨埋下了伏笔。
次句“悟入霜毫思不胜”,进一步表达了王羲之在观赏鹅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启示和感悟。这里的“霜毫”指的是用霜打的毛笔,象征着书法艺术的高超技艺。而“思不胜”则表达了王羲之在欣赏鹅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艺术魅力,使他思绪万千,难以自持。这句诗通过“悟入霜毫”这一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高超造诣。
第三句“遂使萧郎穷墨妙”,则是对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的评价。这里的“萧郎”指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萧翼,而“穷墨妙”则表示达到了书法艺术的极致。这句诗通过提及萧翼,强调了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创新精神。
最后一句“兰亭应是掩昭陵”,则是对王羲之书法艺术地位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兰亭”指的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兰亭序,而“昭陵”则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这句诗通过对兰亭序和昭陵的提及,表达了王羲之书法艺术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词,更通过对鹅的形象和动作的描绘,展现了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高超造诣。诗中的意象、比喻和典故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