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公喻刘表,仲尼小樊迟。
为学贵自广,遗安亮无危。
若人隐耕稼,取乐宁在兹。
用舍随所遇,荣贱心弗移。
闭门面场囿,开轩瞩清池。
棕叶覆我牖,藤花垂我衣。
方春始微雨,薄言往东菑。
田叟既相勉,耰种恒及时。
稻苗日已长,稂莠日已稀。
远心易无闷,悟物兼忘疲。
虽云体力倦,斗酒聊自怡。
伐檀夙有戒,素食良可讥。
岂不善微禄,知命复奚疑。
【注释】
书问耕堂:指《书·大禹谟》“禹乃遂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大战七载”,《孟子·滕文公下》“禹恶旨酒而好善言”等。耕堂:隐居田园。
庞公:指东汉隐士庞德公,他曾经对刘表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你怎么能这样呢?”仲尼:孔子。樊迟:春秋时鲁国贵族,孔子弟子。《论语·先进》:“樊迟问知。”小樊迟:即小孔夫子。
遗安:遗留下来的东西。亮:通“谅”,诚信的意思。无危:没有危险。
若人:像这样的人。耕稼:耕种。取乐:求得乐趣。宁:哪裹,哪里。在兹:在这里。
用舍:取舍。所遇:遭遇的机遇或处境。荣贱:荣华和贫穷。心弗移:内心不改变。
闭门:关门。面场囿(yòu):面向着园圃和园林。场囿:原指田间的土丘,此处泛指园林。
开轩:打开窗户。瞩(zhǔ):看,观看。清池:清澈的水塘。
棕叶:棕榈树叶。牖(yǒu):窗。
开轩:打开窗户。
棕叶覆我:棕榈树叶遮住了我。牖(yǒu):窗子。
藤花垂我衣:藤萝垂在我的衣服上。
方春:正值春季。始微雨:刚刚有细雨降临。东菑(zái):东边的土地,这里指农田。菑:田地。
田叟:农夫。相勉:相互勉励。耰(yōu)种:用锄头翻地。
稻苗日已长:稻田里的稻苗已经长高了。
稂莠(láng yǒu)日已稀:杂草已经长得稀疏了。
远心易无闷:远离官场的心容易平静,没有烦闷。
悟物:理解万物。兼忘疲:忘却疲倦。
虽云:即使这样说吧。体力倦:身体疲劳。
斗酒:一杯美酒。聊自怡:姑且使自己快乐罢了。
伐檀:砍伐檀树,比喻隐居生活。夙有戒:早就有戒约。夙,早晨。
素食:素食,佛教徒不吃肉类食品。良可讥:实在值得嘲笑。
善微禄:珍惜微小的俸禄。知命:懂得天命,知道命运的安排。复奚疑:还有什么疑问呢?
【赏析】
《书问耕堂》,是一首托言为庞德公作的诗,以赞颂其隐居耕读的志趣。全诗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庞德公对刘表的劝诫;第二部分写庞德公的为人;第三部分写庞德公的隐居生活以及他对世事的看法;第四部分写庞德公对人生的态度和处世原则。全诗以对话的形式,通过叙述和描写,塑造了一个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隐逸之士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态度的钦慕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诗人首先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庞德公的高尚品格,接着又引述了庞德公对刘表所说的一番话。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是心胸开阔,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安危,才能保持自己的心态平和,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动摇。诗人把庞德公的这些品德概括为“贵自广”、“遗安亮无危”这两句话,既表明了庞德公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崇敬之情。
第三、四句,诗人描绘了庞德公隐居田园的情景和他对世俗生活的淡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应当随遇而安,富贵贫贱都不会影响自己的心境,只要能够安心地过好每一天就行了。这里的“取乐宁在兹”一句,既是说他的生活态度,也是说他的生活情趣。他喜欢在田野间漫步,欣赏大自然的美,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美好,这是非常惬意的事情。
第五、六句,诗人描绘了庞德公对世事的看法和处世原则。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社会发展,不必过于在意个人的命运和前途。这里的“荣贱心弗移”一句,既表现了庞德公的豁达胸怀,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他认为一个人的荣辱得失是相对的,不应该被这些外在的因素所左右,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受外界的影响。
第七、八句,诗人描绘了庞德公的隐居生活和对物质欲望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应当追求一种内心的安宁和满足,不必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这里的“伐檀夙有戒”一句,既表现了庞德公的节俭精神,也反映了他对物质欲望的淡泊态度。他认为一个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不应该过度追求物质利益,更不应该为了金钱和地位而牺牲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底线。
第九、十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庞德公的隐居生活以及他对人生的态度和处世原则。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随遇而安,富贵贫贱都不会影响自己的心境,只要能够安心地过好每一天就可以了。这里的“岂善微禄”一句,既表现了庞德公的谦逊态度,也反映了他对金钱和地位的淡泊看法。他认为金钱和地位并不是人生的目的,而是人生中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已,不应该成为人生的全部追求。
最后两句,诗人总结了庞德公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认为他是一个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这里的“岂不善微禄”一句,既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他认为一个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不要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和诱惑,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做一个真正有道德和良知的君子。
这首诗通过对庞德公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的向往和追求。它既有现实的意义,又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