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隐松桂,花雨浮半空。
金仙青莲居,乃在烟霞中。
石竹覆紫苔,四璧泉蒙蒙。
因窥一灯影,晏坐万劫同。
众籁清梵音,浮尘愧微踪。
愿言别苦海,永矣投禅宫。
宝山兰若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宝山兰若”指的是佛教寺庙,这里可能是对某个著名的寺庙的描述。宝山通常指代具有珍贵价值的山,而“兰若”则是古印度的佛教用语,意为清净、修行之地。此处可能是在赞美这座寺庙的美丽和神圣,暗示其内蕴藏的深厚佛教文化和修行环境。
山门隐松桂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山门隐松桂”描绘的是寺庙入口处的景象。在这里,“隐”字意味着树木生长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给人一种幽静、隐秘的感觉。松和桂都是常绿植物,四季常青,象征着长寿和不朽。通过使用这种自然景观来衬托出寺庙的庄严和神秘氛围。
花雨浮半空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这句诗描述了春天里花朵盛开时的情景。“花雨”形象地比喻了花瓣随风飘落的景象,而“浮半空”则描绘了花瓣在空气中缓缓飘动的状态。这样的描写不仅生动地捕捉了春日花朵的美丽,也增添了一种轻柔、飘逸的氛围。
金仙青莲居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金仙”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修为高深且尊贵的佛教徒,他们如同金色的神祗一样崇高。“青莲”是佛教中莲花的别称,常用来象征纯净无瑕、圣洁。这里将“青莲”作为“金仙”的居所,既强调了这些高僧的超凡脱俗,也表达了对他们居住之地——佛教圣地的特殊尊重。
乃在烟霞中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这句诗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烟霞”通常用来描述云雾缭绕、景色如画的自然美景。“乃在”表明这个地方正是如此美丽的所在,而“中”则强调了这个地点的独特性和中心地位。整个句子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空间感,让人联想到那里是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理想之地。
石竹覆紫苔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这句诗描绘了寺庙周围自然环境的细节。“石竹”指的是耐寒的草本植物,它们能够在岩石缝隙中生长,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特性。“翠绿的紫苔”则增添了一抹生机勃勃的色彩,同时也反映了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之和谐与美丽。通过这种细致的描写,诗人不仅展示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也间接表达了对这些自然元素的敬畏之情。
四璧泉蒙蒙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这句诗中的“四壁”可能指的是寺庙四面的建筑墙壁,也可能是泛指四周环绕的环境。“泉濛濛”描绘了水汽弥漫、朦胧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湿润的氛围。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水的灵动与清澈,也体现了寺庙环境的幽静与祥和。同时,“蒙蒙”一词的使用增添了一份诗意,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加梦幻和神秘。
因窥一灯影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寺庙内部景象的向往和好奇。“因为看到了一灯的光芒”暗示着诗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愿望,这通常代表着心灵的指引或某种精神性的启示。灯在这里不仅是光源,也是希望和指引的代表,引导人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晏坐万劫同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这句诗传达了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感悟。“晏坐”意味着静静地坐着,享受片刻的宁静或沉思。“万劫同”则表示无论经历多少个世纪或轮回,都能保持同一状态或心境。这种表述往往用来表达一种永恒不变的信念或追求,即无论外界如何变迁,内心的平静与坚持始终如一。
众籁清梵音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这句诗描述了寺庙中的声音和氛围。“众籁”指的是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包括风吹过树叶、水流过石头等细微声响。“清梵音”则是指清净的佛经诵读声,通常在冥想或修行时出现。这里的“梵音”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净化过程,帮助人们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强调了自然环境与内心修行之间的和谐统一。
浮尘愧微踪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反思和自我定位。“浮尘”通常指世间的名利、虚荣等纷扰之事,而“愧微踪”则表明诗人意识到自己在这些琐事中常常感到羞愧或不足。这种心态的转变可能源自于对佛法的领悟或对人生真谛的追求,诗人意识到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净化和提升。
愿言别苦海,永矣投禅宫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这是整首诗的总结部分,表达了诗人的坚定决心。“愿言”是一种承诺或表达愿望的方式,“别苦海”意味着离开苦难的海洋,寻求解脱。“投禅宫”则是指投入佛教的修炼之中,这里的“禅”特指禅宗,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强烈的出世愿望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信仰和对解脱道路的坚定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