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予谢尘网,养真返茅堂。
不复梦周孔,且学老与庄。
放荡礼法外,逍遥无何乡。
白眼看世上,俗夫尽茫茫。
日从方外侣,不冠复不裳。
手持桃竹杖,出郭相扶将。
兴来藉草坐,有酒聊共尝。
平生恶拘检,醉后益猖狂。
杯行失次第,语乱不成章。
且不知有我,况彼俗之常。
有客过我庐,云我太乖方。
处世岂无术,恭卑德之光。
更闻大圣教,傲惰为不祥。
傲惰非我敢,恭卑非我长。
支离逃天刑,庶以乐无疆。
【注释】:
今予:我如今要谢绝尘世的羁绊,返璞归真于茅堂。
养真返茅堂:养性返璞归真。
不复梦周孔:不再去追求孔子、老子的思想。
且学老与庄:暂且学习道家和庄子的思想。
放荡礼法外:不受礼法束缚。
逍遥无何乡:自在逍遥,无拘无束。
白眼看世上,俗夫尽茫茫:看透世间的人都是庸人。
日从方外侣:天天跟着道士为伴修行。
不冠复不裳:头戴草帽,身披蓑衣。
手持桃竹杖,出郭相扶将:手拿桃木棒,走出城郭互相帮助。
兴来藉草坐:兴致来了,就坐在草地上。
有酒聊共尝:有酒的话还可以一起喝。
平生恶拘检:平生讨厌约束和规矩。
醉后益猖狂:醉酒后更加放纵狂妄。
杯行失次第:饮酒时不知先后次序。
语乱不成章:说话颠三倒四,没有条理。
且不知有我,况彼俗之常:尚且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更何况他们这些凡人呢?
有客过我庐,云我太乖方:有人路过我的屋前,说我很不合世俗。
处世岂无术:处理世事难道没有技巧吗?
恭卑德之光:恭敬和谦卑是德行的表现。
更闻大圣教:又听到圣人的教导。
傲惰为不祥:骄傲懒惰是不好的兆头。
傲惰非我敢:骄傲懒惰不是我所敢做的。
恭卑非我长:恭敬谦逊也不是我长久保持的。
支离逃天刑:身体残缺不全,可以逃避自然的惩罚。
庶以乐无疆:或许能以此找到快乐无边的人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所作。当时作者已经年迈体衰,对现实社会深感不满,于是借酒消愁,放浪形骸,自谓“支离逃天刑”。全诗写他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然、超然的生活,表现了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人生观。
此诗是诗人晚年之作,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追求自然超脱生活的态度。诗人通过描写自己隐居生活的一些细节,表达出对世俗社会的种种看法和不满,同时也展示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精神境界。
首联“今予谢尘网,养真返茅堂。”直接点题,表明自己的志向——摆脱尘世的纷扰,回到自然之中。“今予”是诗人自称,表示一种坚定的信念与决心。“谢尘网”意味着摒弃世俗的羁绊和束缚,不再被名利、地位等问题所困扰。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不满。“养真”则是回归自然、修身养性的体现。这里的“真”是指真实、本真、自然之意,强调的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实感受。而“反茅堂”则指的是返回简陋的茅屋居住,远离都市喧嚣,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这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简朴追求,更是精神上的自我净化和升华。
颔联“不复梦周孔,且学老与庄。”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传统儒学和道家思想的不同选择。“不复梦周孔”意味着不再去追求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而是转向道家的自然无为之道。周孔即指儒家的经典教义,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而老庄则是指道家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一转变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也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和追求。在现实生活中,他不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选择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符合道家思想的核心,也符合他内心对于自然与和谐的追求。
颈联“放荡礼法外,逍遥无何乡。”继续描绘了他追求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状态。“放荡”在这里指的是不拘泥于传统礼法的束缚,敢于突破常规的行为准则;“逍遥”则是指自在畅快、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这两句通过对比传统的束缚和现代的自由,强调了追求个性解放的重要性。同时,“无何乡”也暗示了他在精神层面上对于无拘无束的追求。这里的“乡”并非具体的地理概念,而是泛指一个理想化的归宿之地,它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即摆脱世俗纷扰、回归自然本真的地方。
尾联中“白眼看世上,俗夫尽茫茫。”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人的轻蔑和不屑一顾的态度。他认为那些庸庸碌碌、追逐名利的人们都是一群无知的人,他们对世界的无知和愚昧让人感到可悲可叹。这两句进一步凸显了诗人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愿望,也体现了他对庸俗世界的强烈反感和批判。
尾联中“且不知有我,况彼俗之常。”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他认为人们往往无法真正理解自己,更不用说去理解那些普通凡人的想法和行为。这两句也揭示了他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深刻的洞察能力,以及他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精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追求自由、超然的境界。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性的理解与洞察,以及对自然和谐与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