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刀陇上日初沉,壁观峰前云正深。
四十八声清夜发,教人失却少年心。
王志坚所作的《送陈献甫之云栖》是一首充满深意的七言绝句:
宝刀陇上日初沉,壁观峰前云正深。
四十八声清夜发,教人失却少年心。
- 诗句释义
- 宝刀陇上日初沉:“宝刀”在这里比喻着陈献甫手中的才学或者智慧,如同一把锋利的宝刀。“陇上”,指陇山之巅,常用来比喻高远之地。“日初沉”形容太阳刚刚下山,天色渐暗,给人以一种宁静而沉思的感觉。整句诗通过“宝刀陇上日初沉”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智者在高处沉思的形象。
- 壁观峰前云正深:“壁观”可能指的是一座高耸的山峰,或者是悬崖峭壁,给人一种巍峨而不可攀的感觉。“峰前云正深”则强调了山峰和天空的广阔,以及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深远和神秘感。这句诗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与世隔绝的意境。
- 四十八声清夜发:“四十八声”可能是指琴音、箫声等乐器发出的声响次数,或者是某种声音的频率,这里用来象征夜晚的宁静和纯净。“清夜发”形容这种声音在寂静的夜晚中显得格外清晰和悦耳,给人以心灵的洗涤。
- 教人失却少年心:“教人”意味着这番景象让人有所感触或改变。“少年心”通常指的是年轻人的纯真和热情。“失却”表明了这种感触使得人们放弃了年轻时的那份轻狂和冲动。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岁月流转带来的感慨,以及对青春逝去的无奈。
- 译文注释
- 译文:宝刀(指人才)落在陇山上,天刚黑,云雾缭绕。二十四次琴音在深夜里回荡,使人失去了年轻的心。
- 注释: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时间流逝、青春易逝的感慨。其中,“宝刀”、“陇山”、“璧观峰”、“云正深”等词语都富含深厚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 创作背景
- 明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们常常借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王志坚作为当时的一位诗人,其作品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态。
- 名家点评
- 明代文学家李东阳曾评价此诗:“字字皆实,语语皆真。”他认为这首诗虽然简单,但每一句都充满了真情实感,体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和深刻思考。这种评价不仅肯定了诗作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审美标准。
- 赏析
- 意境之美:《送陈献甫之云栖》展现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画面:在黄昏时分,诗人站在高高的陇山上,眺望着壁立的峰前,云雾缭绕。这样的场景不仅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也引发人们对时间变迁、生命流逝的深深感慨。
- 哲理之深:诗中的“宝刀”、“少年心”等意象,都透露出诗人对于人生、青春、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思考。
- 艺术之精:从语言到意境,这首诗都体现了王志坚卓越的艺术才能。他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创造出既美丽又富有哲理的诗歌作品。
《送陈献甫之云栖》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篇富含哲理、具有深远意境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