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向湖边看日出,湖光山色两悠然。
力耕把钓堪终老,也有滨湖数顷田。
【注】洮湖:位于甘肃,是黄河上游的著名景点之一。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在洮湖观日出时的所见所感。首联“几向湖边看日出”写诗人几次来到湖边观看日出的情景,“湖光山色两悠然”则描绘了湖光山色的宁静美好。第二句中的“力耕”和“把钓”都是描述农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第三、四句则是说虽然只有滨湖数顷田,但仍然可以终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几向湖边看日出,湖光山色两悠然。
力耕把钓堪终老,也有滨湖数顷田。
【注】洮湖:位于甘肃,是黄河上游的著名景点之一。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在洮湖观日出时的所见所感。首联“几向湖边看日出”写诗人几次来到湖边观看日出的情景,“湖光山色两悠然”则描绘了湖光山色的宁静美好。第二句中的“力耕”和“把钓”都是描述农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第三、四句则是说虽然只有滨湖数顷田,但仍然可以终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除夕·其三》为清代诗人于成龙的作品,诗中描绘了除夕夜的宁静与喜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书灯不剪两重花: - 注释:指书桌上摆放的灯花,象征着节日的喜庆和美好祝愿。 - 赏析:《书灯不剪两重花》用“书灯”这一日常元素,寓意着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乐趣和美好。同时,“不剪”二字,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简单而纯真的快乐的追求和珍视。 2. 气候清和雨也嘉: - 注释
以下是对《除夕其二》逐句的翻译和解释: 1. 蚤探春信到梅花 - 蚤: 早晨,表示时间的开始。 - 探春信: 寻找春天的消息,象征希望和新的开始。 - 梅花: 通常在冬末春初盛开,代表坚韧和纯洁。 2. 夜静无风气候佳 - 夜静: 深夜宁静,没有打扰。 - 无风气候佳: 形容天气宜人,风平浪静。 3. 依旧衡门飞燕子 - 依旧: 仍然,持续。 - 衡门: 指简陋的住所,比喻生活的简朴。 -
久晴不厌雨蒙蒙,一枕清酣到夜中。 睡起呼灯聊试笔,新诗书罢始闻钟。 注释: 久晴不厌雨蒙蒙:形容天气晴朗却下着雨,使人感觉不厌烦;蒙蒙,细密貌,形容雨点小而密集。 一枕清酣到夜中:一晚上都睡得非常香甜;清酣,形容人睡得很深很沉。 睡起呼灯聊试笔,新诗书罢始闻钟:起床后叫来灯光(点燃油灯),拿笔试着写诗,写完诗后才听到寺庙的钟声(敲钟报时)。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除夕之夜诗人作诗的情景的诗
望湖亭,位于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内,是一处瞭望鄱阳湖之胜地。在李时行的时代,这里不仅是文人墨客游赏、吟诗作对的地方,更是他抒发对自然美景与人生哲理感悟的场所。李时行的《望湖亭三首》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独到见解。 “平畴门外春雨”,这句诗描绘了望湖亭外的景色,春雨绵绵,平畴如镜,门外春色正当时。这里的“春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变化,更象征着生命的润泽与希望的孕育
望湖亭,孤村数家隐树间,一曲清流抱山环。 四月城中未有声,林端黄鸟关关鸣。 注释: - 这首诗的标题是“望湖亭三首”,其中包含三个部分。 - “孤村数家隐树间”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几户人家隐藏在树木之间,显得格外宁静和祥和。 - “一曲清流抱山环”表现了湖边清澈的小河流过,周围被群山环绕的美丽景色。 - “四月城中未有声”表达了诗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情感。 -
【注释】 垂杨:柳枝下垂。流水:小溪水。石桥:石砌的桥梁。白马、青衫:指代诗人自己。“来路”是说诗人从何处而来。指点:用手指或用言语示意。期:期望。不误:没有差错。 【译文】 杨柳依依,溪水潺潺,桥边行人来往如梭。 有位白马骑士,一身青色长衫,正是我远道而来的朋友。 他指着石桥,指点着我来的路,让我高兴,因为这次相见没有差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风情画
注释: 1. 空江远与天接,月影荡若金虬:在空旷的江面上,远远地与天地相连,明月的影子像金色的虬龙一样飘荡。 2. 一叶波凌万顷,平生无此中秋:一片树叶在波浪中凌驾于广阔的水面上,平生从未有过这样美好的中秋之夜。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中秋大江观月》中的前两句。诗中描绘了中秋节夜晚,诗人在大江边看到明月的场景。首句“空江远与天接”,写出了宽阔的江面和高远的天空相接,给人一种宽广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汝言为祝贺许从吾被朝廷征召所作,表达了他对许侯的赞美和对国家治理的期待。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喜许侯内召歌(喜) 义门郑氏称浦江,儒门许氏称东阳。 (义门、儒门分别指的是许从吾家族中的郑姓和许姓,浦江和东阳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地名。这里用来强调许从吾家族的显赫地位和贡献。) 潜德徐开道脉长,吾侯早发应文昌。 (潜德,即隐藏的德行;徐开,即缓慢开启的意思;道脉,即道德渊源
【注】 1. 兴衰:兴旺和衰落。 2. 徵:征兆,迹象。 3. 恒由:始终由……组成。 4. 浑厚:指淳厚的民风,也指朴实无华的文风。 5. 文明:指开化、文明的社会风尚。 6. 骄佚:骄横放纵、荒淫无度。 7. 溯流知源:追溯水流可以知道源头。比喻探本溯源。 8. 凡我后人:我们这些后代的人。 9. 敬而听之:尊敬地听从他们的话。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祭祀祖先的乐章,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
【注释】 宗人来止,其萃如云:宗人指同姓的族人。来止:前来参加。其萃如云:族人们聚拢在一起,像云一样密集。 祖考视之,其初一人:祖考指祖先,视者视也。考谓看。视之者看我们,他看我们是哪一个。 分形连气,有百其身;孰谓同宗,可不同心:形体分离,而连着呼吸。有一百多个人啊,谁还认为我们的同宗不可以同心呢? 愿言不昧,祖考如临:愿你的话是明白的,就像祖考在面前一样。 岁时休享,常我顾歆
《洮湖纪兴》其三 西对三茅意自闲,谁知湖外有青山。 小楼堪筑平沙上,两面回看兴未阑。 注释与赏析: - 诗句注释: 1. “西对三茅意自闲”描述了诗人面对三茅山(传说中的仙人居所)时心境的自在和宁静。 2. “谁知湖外有青山”表达了诗人对湖外自然美景的意外发现和惊喜。 3. “小楼堪筑平沙上”指在湖边的平坦沙地上可以建造一座小楼,为观景提供便利。 4.
【注释】 ①洮湖:地名。在今甘肃临夏县。 ②乘槎:指乘船。相传汉张骞出使西域,曾乘槎泛海至月支国(今中亚地区)。槎(chá):《汉书.张骞传》“使臣奉诏之天帝所,与通言语道诀”颜师古注:“谓木为槎,刻而千里也。” ③上头:即上方。 ④山僧:山中的僧人。 ⑤相从:互相跟随。岩洞:山洞。丹邱:道家的仙境。 【译文】 涪山黛色映照江流中,月夜乘舟来到水中央。 惊起山中僧人移短屐,相随岩洞访寻仙境中。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赏析和运用。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首句“师来南岳意犹勤”中的“师来”是指僧人来到;“南岳”是指南岳衡山;“意犹勤”是指心意仍然勤恳。 第二句“指点真如显法门”中的“真如”指佛教用语,指佛性或真理;“显法门”是佛门的法门,也泛指宗教的教门。 第三句中“几度临流话心处”中的“话心处”是指与友人谈心的地方
【解析】 题干中要求对诗歌逐句释义,即要解释诗句的意思。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仔细阅读原诗内容,理解诗意,然后结合题目中的提示,再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即可。此题的关键词是“课农课子”、“维舟杨柳边”、“米家书画船”。 【答案】 ①读书别业:在读书时,教儿子们学习农业知识。②课农课子:教学子耕种、养殖。③挟遗编:携带旧书。④随处维舟杨柳边:随时可以停泊在杨柳旁边。⑤相逢倘有人相问
释义: 山林之人为何喜欢居住在林中?西边的小路东边的阡陌,任所自由自在。只有内心的妙思才能真正获得,无需象罔寻找玄珠。 注释: 1. 读书别业:指隐居读书的住处或园地。 2. 山人何事爱林居:山中之人为什么喜欢在林间居住? 3. 西陌东阡:泛指道路两旁。 4. 任所如:随心所欲,不受拘束。 5. 妙思还从个中得:真正的智慧和想法是从内心深处得到的。 6. 不须象罔索玄珠
注释: 在白下(今南京市)与知交相聚,闲坐闲躺时,仿佛回到了宽敞的厅堂,萧瑟的竹林对着幽静的窗户。 为何还要做留都梦呢?醒来和睡眠中都在思念着高贤义士,不能忘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白下与知交相会时所写。首句写自己与知交在白下相聚时的心境,次句写他们闲坐闲躺时的景象,最后两句抒发自己的感慨。全诗以“坐卧”二字为线索,从“坐卧”写到“寤寐”,由外景而入内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