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寻芳径,西湖一草堂。
山从门外合,花近席前香。
水榭宜风舞,烟萝爱日长。
况逢支遁在,林下足徜徉。
【解析】
此诗是游览黄塘山庄的即兴之作,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禁联想到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何处寻芳径”,表明诗人来到此地后,心情愉快,神清气爽,对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赞叹不已。“西湖一草堂”中的“西湖”是指杭州西湖,“草堂”指的是白居易的别墅,白居易曾在此居住,后来退居洛阳,自称“香山居士”。诗人在这里闲居无事,游山玩水,与陶渊明一样,过着隐居的生活。因此,诗人想到陶公隐居时的环境,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山从门合,花近席前香。”这里的“门”指的就是庐山,“席前”指的则是诗人自己。“山从门合,花近席前香”,描绘了庐山的山景和庐山下黄塘山庄的花草树木。“山从门合”的意思是:庐山的山峰仿佛是一道道屏障挡在门前一样,显得高耸入云。“花近席前香”的意思是:庐山山下的黄塘山庄里,花草树木香气扑鼻。这两句描写了庐山的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想要隐居山林、远离红尘的意思。
颔联“水榭宜风舞,烟萝爱日长”,进一步描绘了庐山的自然风光。“水榭”指的就是诗人自己在黄塘山庄所修建的水榭,“烟萝”则指的是山上缭绕的云雾。“宜风舞”是指水榭建于山间,面对青山绿水,风吹过水面,泛起层层波纹,宛如翩翩起舞一般。“爱日长”是指山上的云雾在太阳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片苍翠之色。这两句描写了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庐山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
颈联“况逢支遁在,林下足徜徉”中“支遁”是东晋时期有名的和尚,他隐居于庐山,所以诗人在这里以支遁自喻。“林下足徜徉”,意思是说诗人在这里可以随意漫步,享受宁静的山林生活。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庐山下的黄塘山庄游玩时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喜爱。
【答案】
译文:
在何处寻觅那幽美的山路?只看见西湖边有一座草堂。
山峦仿佛是从门中伸出来一样,花木香气飘进我的坐席之前。
水边的亭台楼阁适宜于风吹动,山上云雾萦绕着喜爱阳光的延长。
更何况我遇到了支遁禅师,林下漫步十分自由惬意。
赏析:
首联点出题意,交代了作者游踪。“何处寻芳径”,说明作者来到黄塘山庄的目的是寻找美景。“西湖一草堂”,表明黄塘山庄是位于杭州西湖之滨。“西湖”是杭州名胜古迹之一,这里借代了西湖。“草堂”是白居易所建别墅,这里借代白居易。“一草堂”,表明黄塘山庄虽小,但风景优美。“何处寻芳径”,表明作者来到黄塘山庄后,感到心旷神怡,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山从门合,花近席前香”,这两句诗是写景。“山从门合”表明庐山的高耸入云。“花近席前”表明黄塘山庄四周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这两句诗是写景,同时也是写情,表现了作者对庐山和黄塘山庄的喜爱之情。
第二联写景。这两句诗也是写景。上句“水榭宜风舞”,“榭”是一种建筑形式,用来形容水边的亭台楼阁。下句“烟萝爱日长”,表明山上的云雾缭绕,阳光透过云雾照射下来,给山林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第三联抒情。这两句诗也是抒情。上句“况逢支遁在”,“支遁”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和尚,隐居在庐山上。这两句诗通过支遁的言行,表明作者向往归隐山林的情趣。下句“林下足徜徉”,表明作者在这里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步,尽情享受悠闲的时光。
尾联抒情。这两句诗也是抒情。上句“支遁”,下句“林下”,表明作者在庐山下的黄塘山庄游玩时的心境。
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通过对黄塘山庄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