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轺北上天颜近,却忆披裘伏阙时。
万里独怜明主惠,三湘谁为贾生悲。
灌园讲罢还溪涧,鸣玉朝回祇梦思。
幽侧傥承闲燕问,迂疏早已鹿门期。
【注释】
- 星轺(yáo):星夜疾驰之车。北向曰“北”,南向曰“南”。
- 伏阙:古代臣子朝见君王,在朝廷上跪着等待召见。
- 明主:英明的君主。
- 贾生:即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上书建议文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 幽侧:幽静之处。
- 鹿门:山名,东汉时隐士徐庶隐居于此。
- 燕问:指与友人闲谈。
- 迂疏:迂腐而不通达。
- 三湘:古地名,泛指湘水流域。
- 灌园讲罢还溪涧:谓在灌园讲学之后回到溪涧。
【赏析】
这是一首赠答诗,是酬和陈太仆北上之作。诗人对陈氏的北上充满深情,并对其前途充满祝愿。全诗以“忆”字为线索,从回忆到期待,从怀念到祝福,情感真挚而深沉。
首句点明陈氏北上的时间和原因:“星轺北上天颜近”,意谓星夜飞驰的车马上行赴任。次句写其往昔往事:“却忆披裘伏阙时”,回忆起陈氏当年披着貂裘伏于朝堂之上的情形。这里既写景又叙事,既写当时情景又叙其人其事。
第三句由往事而发:“万里独怜明主惠”,意谓陈氏虽离京万里,但仍然怀念皇帝陛下对他的恩泽。“独怜”,是独有怜惜之意,也表达了诗人对他思念之情。“万里”,是虚言远别,实指两地相隔。“独”,是独有的意思。诗人之所以说“独怜”,是因为陈氏远离京城,所以特别地表示他的感念。“明主”,指贤明的君主。诗人称赞陈氏为明主所爱,这既是对陈氏的赞誉,也是表达自己对陈氏的期望。
第四句由思念转入对友人的问候:“三湘谁为贾生悲”,“三湘”泛指湘水流域之地,即长沙一带。“贾谊”,指汉初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因曾上书劝谏文帝不要封赏匈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死去。诗人借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陈氏可能遇到的困难。他虽然对陈氏寄予厚望,但也不免担心其遭遇坎坷而遭不幸,因而在诗中用贾谊自比。“谁为”,即“谁将”、“谁要”。“为”是动词,意为“使”、“要”。这句的意思是说,谁会让贾谊去遭受那样的命运呢?
第五句紧承上句而来:“灌园讲罢还溪涧。”“灌园”,是道家养生的一种方法。“讲罢”,意谓讲完课就回去。此句写陈氏讲学完毕,准备返归故里的情景。“还”,是返回之意。“溪涧”,是小溪流水。“灌园讲罢还溪涧”,意谓讲完课就回去,回到溪涧之中。
第六句写诗人与陈氏的闲话:“鸣玉朝回祇梦思”,意谓早晨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鸣玉之声,醒来只留下梦中的思绪。“鸣玉”,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朝回”,指早晨归来。这句是说,早晨归来后听到有人鸣玉的声音,醒来后心中只是留下梦中的思绪。“祇”同“只”,“思”,是思念之意。“祇梦思”就是只有梦中的思念。“祇”,通“只”。这句意思是说,只有梦中的思念而已。
第七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幽侧傥承闲燕问,迂疏早已鹿门期。”意谓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愿趁闲暇之时与您交谈一下;我已经在想归隐山林之事了。这里的“闲燕问”,是指闲暇之际互相问讯,相互交流思想感情。“鹿门期”,即指隐居山林的愿望。“期”,是期望之意。“迂疏”是说自己迂腐而不通达。诗人希望友人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隐居山林之志。
全诗结构紧密,层次分明,首尾呼应。前三句先写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回忆和美好祝愿,然后转而表达对友人未来前程的期盼。最后二句再回到对友人的祝福,再次强调自己对友人的祝愿,使得全诗洋溢着深厚的友情和美好的祝愿。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信任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