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结金扉冷,霜凄绣幕深。
搴罗出素手,乘月响清砧。
高入宫云断,低随阁漏沈。
无言为谁苦,永夜助蛩音。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以及技巧的综合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手法,还考核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从全诗的主要意境,主要思想感情等角度归纳总结。
“御苑秋砧”:在皇家园林里,传来了秋夜的捣衣声。砧,捣衣石。御苑,皇宫园林。
露结金扉冷,霜凄绣幕深;
搴罗出素手,乘月响清砧。
高入宫云断,低随阁漏沈。
无言为谁苦,永夜助蛩音。
“露结”,指露珠凝结在门上。“寒气逼人,门上的露水已经冻成了冰。”金扉,指宫门上的铜门,也泛指宫殿的门。“冷”,点明时间是秋日的深夜。“绣幕”,指宫中的帷幕。“深”,指深幽。这两句写秋夜庭院的景象。“搴罗”,取丝棉。“素手”,白净的手。“罗”,一种细薄的丝织品,用以为衣料或被褥,这里指丝棉。诗人描绘出一幅寂静的宫廷夜景。“乘月”句,意思是说捣衣的声音随着月光而响起。砧与杵相合,就是古代所说的“捣衣杵”。“响”,指捣衣时发出的声音。“清”,声音清脆悦耳。诗人以“清砧”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渲染了秋夜的寂静。
第三联“高入宫云断,低随阁漏沈”:捣衣之声高则如云断,低则如漏沉。这两句描写捣衣声高低起伏,忽高忽低,忽断忽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捣衣人的辛劳,表达了作者对宫女的同情与关切。
末联“无言为谁苦,永夜助蛩音”:这两句写秋夜的寂寞和凄凉,抒发了宫女内心的孤寂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二句写景,后六句写情。
首联写宫门上的露水已冻结成冰了,这是秋天的深宵。“金扉冷”、“绣幕深”都是形容门上的冰的。“寒气逼人,门上的露水已经冻成了冰。”
颔联写捣衣之声。“搴罗出素手”,意思是说捣衣的声音随着月光而响起。“素手”,白净的手,这里指宫女的手。“罗”,一种细薄的丝织品,用以为衣料或被褥,这里指丝棉。这两句写秋夜庭院的景象。“乘月响清砧”,意思是说捣衣的声音随着月光而响起。“清砧”,指捣衣时发出的声响,清脆悦耳。诗人以“清砧”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渲染了秋夜的寂静。
前二句写景,后六句写情。颈联写捣衣之声高则如云断,低则如漏沉。这两句描写捣衣声的高下轻重,忽高忽低,忽断忽沉。诗人通过声音变化来表现宫女的辛勤劳动和内心感受。“无言为谁苦”是说,为什么自己要忍受这种苦难?“永夜”二字点出是深夜。“助蛩音”是说蛩虫声在夜里更响,好像也在同情她的辛苦一样。
这首《秋砧》诗写景抒情并重。前二句写景,后六句写情。诗前二句先写秋夜景色:露水结成了冰封的门,霜气凝成了深重的帷幕。这两句写秋夜庭院的景象。“搴罗”是取丝棉,“素手”是白净的手。“罗”是一种细薄的丝织品,用以为衣料或被褥,这里指丝棉。这两句写秋夜庭院的景象。“乘月”句的意思是说捣衣的声音随着月光而响起,“清砧”指的就是捣衣时的响声,清脆悦耳。诗人以“清砧”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渲染了秋夜的寂静。这两句写秋夜庭院的景象。“高入宫云断”的意思是说捣衣的声音高则如云断,“低随阁漏沈”的意思说捣衣的声音低则如漏沉。这两句描写捣衣声的高下轻重,忽高忽低,忽断忽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捣衣人的辛劳,表达了作者对宫女的同情与关切。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这首诗写秋夜之景,抒悲悯之情。
【答案】
御苑秋砧
露结金扉冷,霜凄绣幕深。
搴罗出素手,乘月响清砧。
高入宫云断,低随阁漏沈。
永夜助蛩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