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撼树寒飕飕,凝云压城颓不流。
凤凰已去梧桐老,孤台屹立空清秋。
清秋光景望不极,水共长天同一色。
霜华著岸芙蓉红,芦叶凌波雁沙白。
翠微深处烟迷迷,浮屠百尺与云齐。
紫霞仙人逝不返,空馀草木寒鸦栖。
倚楼停立吟未了,南桥日落行人少。
千门万户砧杵闲,笳声连城山月小。
【注释】
象城:即象郡,唐代邕州治所。凤凰山:在象郡城南。
清秋景色望不极;指秋天的景色,远望不尽,无法穷尽。
霜华著岸芙蓉红:霜花落在岸边的芙蓉树上,使芙蓉变红。
芦叶凌波雁沙白:芦苇的叶子随风漂浮,雁排成队飞过,水天一色,雁影显得模糊不清,仿佛是白色的沙滩。
翠微深处烟迷迷:远处的青山被云雾遮住了,看不清楚。
紫霞仙人逝不返,空馀草木寒鸦栖:传说中仙人骑着彩云飞走了,只留下草木和乌鸦栖息在山上。
倚楼停立吟未了:站在楼上,停下脚步,还没有吟完诗。
南桥日落行人少:太阳落山时,路上行人稀少。
千门万户砧杵闲:家家户户都停止了捣衣的工作,因为天气寒冷,没有战事,人们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活计。
笳声连城山月小:远处的山峦上传来胡笳的声音,月光也变得细小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景的七言绝句。诗人以独特的感受,捕捉到秋天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气氛,并加以形象地描绘,表现出他高超的艺术才能。全诗语言凝炼,构思精巧,意境深远,风格雄浑壮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首联写风动树摇,云遮城头的景象。“惊风”“撼”字生动地写出风势之急,树摇之势之大。“凤去”、“梧桐老”,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人事的变迁。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颔联写秋光已老,孤台依旧。诗人用“凤去”、“梧桐老”作比兴手法,既点明时令已是深秋,又暗寓人事沧桑之感。
颈联写远景,写秋景之广。“清秋”二字总摄前二联,将风动树摇、云遮城头、凤去梧老、孤台屹立、清秋光景等景象一一收束。“水共长天同色”一句,化用王维《汉江临眺》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将眼前景色与天地融为一体。
尾联写近观,写秋意之浓。“霜华”、“芙蓉红”,“芦叶”“雁沙白”,皆以色彩形容秋色、秋光,使人联想到晚霞满天、芦花满地、雁阵横空、霜花遍地的秋景。“寒鸦栖”三字,又为这秋色增添了几许寒意。
全诗意境深远,笔力雄健,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