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巘灵湫一脉通,翠光垂彩浸虚空。
三千世界红尘外,十二楼台宝镜中。
琪树影长留晚照,昙花香暖递春风。
我来自有三生约,最喜高人得远公。

这首诗出自宋代僧人文莹所著的《湘山野录》,是一首描写游仰天池留别性空和尚的诗句。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注释和赏析:

第一句:“绝巘灵湫一脉通,翠光垂彩浸虚空。”
这句诗描述了仰天池周围的山峰和水流的景色。”绝巘”指的是高耸入云的山峰,”灵湫”是指清澈见底的山间泉水。“一脉通”意味着这些山脉和溪流是连在一起的,”翠光垂彩”则形容阳光照射在水面上的景象,如同翡翠一般璀璨夺目。”浸虚空”描绘了水的流动仿佛要融入整个天空之中。

第二句:“三千世界红尘外,十二楼台宝镜中。”
这句诗将仰天池与世界的其他景象进行了对比。”三千世界”表示宇宙的广阔,”红尘”在这里指人世间的喧嚣和烦恼。”楼台”指的是池边的建筑,这里用来形容它们在水面上倒影的样子。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外桃源的向往。

第三句:“琪树影长留晚照,昙花香暖递春风。”
这句话描绘了夕阳下树木的影子和夜晚开花植物的芬芳。”琪树”可能是某种稀有树木,而”晚照”则暗示了日落时分的美丽景色。”昙花”是一种夜间开花的植物,”香暖递春风”则形容其香气温暖,如同春风一样传递。

第四句:“我来自有三生约,最喜高人得远公。”
最后这一句是整首诗的情感抒发,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相遇的期望以及对高人的赞赏。”三生约”可能是指一种深厚的缘分或者前生的约定,而”得远公”则可能是指遇见一个懂得欣赏他的人,也就是”远公”(指慧远禅师),他是南朝时期的一位高僧。

这首诗通过对仰天池美景的描述,以及对自己未来相聚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之美、修行之境以及对友情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