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贾才华擅俊良,曳裾元侍我先王。
笼鹅书妙黄金薤,倚马吟成白雪章。
松柏经霜知不改,筌蹄得意信难忘。
一封竟遂柴桑愿,又进官阶拜宠光。

【注释】

赠汤以修纪善进阶致政: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在送别友人汤以修为官阶晋升之际写的。汤以修,字仲文,汝阴人,曾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元祐三年(1084)四月任集贤校理,八月拜枢密直学士,十月进给事中、权户部侍郎,十二月兼权吏部尚书。

董贾才华擅俊良,曳裾元侍我先王:董贾,指董安于,字安节,东武人。曾任中书舍人。苏轼称其“有才略”,但为人刚正不阿。元朝初年,因反对元世祖的暴虐统治而受迫害,后隐居东武,自号龙眠居士。苏轼曾为他作传,称他:“博学多闻,文章绝丽。尤工诗,尝与苏子瞻同日生朝,子瞻年十九,以进士及第;子瞻年二十有九,子由年二十八,皆为国子监太学生。是时,子由年二十八,方举进士于礼部,子瞻以父党谪监筠州盐酒税。子由得对,复下诏亲试,擢甲科。”苏轼又称赞其:“少时以气节自负,尝言:‘吾虽不至古人,然当如古人之可也’。及晚而知止于己,非止焉而已,盖亦卓矣!”元祐四年(1089),以太子中允召试,除秘书省著作佐郎、提点浙江路刑狱公事,未行,改集贤殿校理、判登闻鼓院。

曳裾元侍:曳裾,古代礼服上所系彩带。《论语·阳货》:“衣敝缊袍,与瓼衣兮,并肩而立,俄则仆焉。”孔子弟子问:“何为其然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夫如是,则陋巷之士,转战而归居。夫子云‘衣敝缊袍与瓼衣兮’者也。”曳裾,本义为曳裙,此处喻指趋附权贵。

先王:指汉文帝刘恒。他即位后,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提倡节俭,并重视农业和教育。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孝文庙”和孔庙,并在景帝时大力表彰儒学,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笼鹅:比喻文采。

倚马:据《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曾梦见一只鸾凤飞来,对他说:“我来自远方,欲见君面谈心。”后来他果然被召入宫,担任给事中的官职。

白雪章:指汉代扬雄所作的一篇辞赋——《太玄经》。《太玄经》共三卷四十四篇,用玄象变化来说明社会政治问题。扬雄在《太玄赋》中说:“昔者鸿荒之始肇,太昊氏之王乎臷垠之上。”

松柏:常青的树木,比喻坚贞不屈的品格。

筌蹄:借指文字。

柴桑愿:指陶渊明的田园生活。陶渊明曾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

宠光:恩宠的光华,比喻高官厚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送别好友汤以修为官阶晋升之际所作。全诗一气贯注,感情深挚,语言简练含蓄。

开首两句点明题旨,赞扬汤以修才智出众。接着写汤以修早年就已显露才华,元丰二年(1079)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诗人曾为他的才能和品德所折服,称颂他“有才略”(《送张琥赴吉州掾》)。元丰五年(1082),汤以修任集贤校理、知制诰,受到皇帝赏识。苏轼曾为他写过传记(详见《答李端叔书》)。

第三句“曳裾元侍”是说汤以修年轻时便趋奉权贵,依附于朝廷大臣。这句诗既表明汤以修早年就有权势的背景,又暗示他在官场上的活动。

第四句“笼鹅书妙黄金薤”是说汤以修写的文章很有文采。这一句承上启下,既承接汤以修早年趋奉权贵的事,又引出下文汤以修的诗文才华。

接下来两句说汤以修写的文章很有价值。“倚马吟成白雪章”是说作者在骑马的时候就能口授成文,写成了像《太玄经》那样有价值的作品。“白雪章”指汉代扬雄所作的一篇辞赋——《太玄经》。扬雄在梦中得到一只鸾凤飞来对他说:“我来自远方,欲见君面谈心。”不久他便被召进宫中,担任给事中的官职。《太玄经》共三卷四十四篇,他用玄象变化说明社会政治问题,扬雄在《太玄赋》中说:“昔者鸿荒之始肇,太昊氏之王乎臷垠之上”(《太玄赋序》),意思是说远古时代的开始和太昊氏统治天下的情景。

第五句“松柏经霜知不改”的意思是说松柏这种树经过严寒的冬天仍然屹立不倒,比喻汤以修的品格坚韧不拔。

第六句“筌蹄得意信难忘”的意思是说因为文章写得好而有很高的声誉(筌蹄)而受到恩宠(宠光),这种感受是很难忘记的。这句话是说汤以修的文章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使他受到很高的评价和荣誉。

最后两句“一封竟遂柴桑愿”的意思是说汤以修终于得到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获得了高官厚禄。《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孙权任命陆胤为会稽太守。陆胤到任后,百姓都十分感激他,纷纷前来赠送礼品。其中有一老百姓送给他一匹白马,他不肯收下,说:“这是你们的愿望啊!现在你们既然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就应当好好地报答你们的期望。”于是陆胤就接受了礼物,并让老百姓把马牵回自己家中去养好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封却聘”。陆胤接受礼物以后,又亲自率领百姓到郊外祭祀山川,然后才回到郡府里去办公。后来孙权见到陆胤的政绩卓著,就封他为建威中郎将、领豫章太守。

最后两句“又进官阶拜宠光”是说汤以修又晋升官位,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这首送别诗写得十分平实自然,不加雕琢修饰。但是,它却能够表达出真挚的感情。这首诗是苏轼送别好友汤以修升迁之作。汤以修字仲文,汝阴人。他曾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任集贤校理、知制诰。元丰二年(1079)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曾上书论王安石变法事。元丰七年(1084)任权户部侍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右谏议大夫、检正中书吏房公事、权户部侍郎、集贤殿修撰、翰林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尚书。八年(1085)任知制诰、翰林学士、龙图阁大学士。元佑元年(1086)任右谏议大夫、权户部尚书、权吏部尚书、权兵部尚书、权户部尚书。三年(1088)罢知制诰,任集贤大学士、龙图阁大学士。四年(1089)任秘书省著作佐郎、提点浙江路刑狱公事。五年(1090)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润州、提举洞霄宫。六年(1091)任秘书省著作佐郎、提点江阴军刑狱公事、权发遣淮南刑狱公事。绍圣元年(1094)再任秘书省著作佐郎、提举洞霄宫,次年任集贤校理。元符元年(1209)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哲宗即位前,曾为门下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宣献集群贤殿大学士。死后追谥“文献”。

汤以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文才情横溢,为北宋一代文人楷模。苏轼称他“有才略”,又说他“学问文章,尤称赡丽”(《送汤以修纪善进阶致政》)。此诗正是苏轼对他政治成就与文学才华的赞美之情的体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