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封章叩紫宸,果然天意俯从人。
𤏄除宿恙凭灵液,造就馀生荷至仁。
指点终南收胜概,摩挲华岳动精神。
挥毫欲写山川秀,只恐归来记不真。
【注释】
(1)癸丑: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予:我。足疾:脚病。未瘳:病还未痊愈。倦于医:因病困而厌于求医。恒:常常。忽忽:怅惘不安的样子。或有进者:有人来报好消息。曰:说。去城之西三百里太白山之下:离城西三百里的太白山下有一个泉眼名叫凤泉。去城之东百馀里曰石门:在城东一百多里处有一处泉水叫做石门。亦有汤泉:也有温泉。去城之东北六十里曰骊山:在城东北六十里处有一片山脉叫做骊山。亦有温泉。浴其水者:沐浴过这些温泉的人。痼疾皆愈:旧的病都好了。予闻而异之:听了这消息感到很奇怪。曰:说。第以守藩(bān)不敢专出入:但因为自己是守卫边疆的人,不能随便外出。乃遣使上告于天子:于是就派使者向皇帝报告了这一喜讯。天子许之:天子同意了。予拜命:我接受使命。踊跃(yǒu rèn):非常兴奋的样子。不敢烦(fán)有司:不敢麻烦有关官员。自饰(shì)具以往:自己准备行装前往。感恩志喜:因得到皇帝恩准而感到庆幸和喜悦。因有一律纪之:因此写一首诗作纪念。其诗云:
忆昨封章叩紫宸,果然天意俯从人。
𤏄除宿恙凭灵液,造就馀生荷至仁。
指点终南收胜概,摩挲华岳动精神。
挥毫欲写山川秀,只恐归来记不真。
【赏析】
此诗为颂扬帝王圣明的佳作。全诗紧扣“赐御水”一事展开,表达了作者对皇帝的感激之情。诗中用典贴切,叙事有序,语言流畅,感情充沛。
首联“忆昨封章叩紫宸,果然天意俯从人”,回忆过去曾给皇帝上书,请求赐御水。结果,皇上接受了他的请求。这两句是全诗的开端,也是全诗的感情基础。它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又表明了作者对朝廷恩宠的向往之情。
颔联“𤏄除宿恙凭灵液,造就馀生荷至仁。”承接上句,进一步说明赐御水的经过。作者通过“𤏄除宿恙”、“造就馀生”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皇上赐御水的情景。其中,“宿恙”一词暗含着作者长期患病的辛酸;而“造就余生”则表现出他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颈联“指点终南收胜概,摩挲华岳动精神。”继续写赐御水的过程。作者通过“指点”和“摩挲”这两个动作,生动地描绘出皇上赐御水的情状。其中,“指点胜概”暗指皇上赐御水的地方风景如画;“摩挲华岳”则表现出皇上赐御水时的神采奕奕。
尾联“挥毫欲写山川秀,只恐归来记不真。”是诗人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和思考。他通过“挥毫”一词,表现出自己对这次经历的珍惜之情;而“只恐归来记不真”一句则表明了自己对这次经历的留恋之情。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和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