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行足佳兴,草树烟中稠。
天光荡林莽,石棱见长洲。
忆昔越中行,逸趣甘林丘。
岂谓靖节翁,亦有彭泽游。
府帖日夜下,催徵无时休。
邦本既已宁,民瘼谁当求。
感此发长吟,击楫临中流。
何当献斯图,一解苍生忧。

这首诗是杜甫在754年(唐代宗大历七年)所作,当时他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任司马之职。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百姓的忧虑与关切,以及他个人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

以下是逐句翻译:

  1. 溪行足佳兴,草树烟中稠。
    (在溪边行走足以引发美好的兴致,草木在烟雾中显得更加茂盛。)
    注释:溪行的意境美好,让诗人有了许多灵感。草丛树木在薄雾中显得更为生机勃勃。

  2. 天光荡林莽,石棱见长洲。
    (天空的光芒照亮了森林和山岗,石头的棱角在阳光的映射下变得清晰可见。)
    注释: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看到阳光洒在森林和山丘上,石头的棱角也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显。

  3. 忆昔越中行,逸趣甘林丘。
    (回忆往昔在浙江一带游览时,那里的自然景色让我感到愉悦。)
    注释:诗人回想起年轻时在浙江一带游玩时的情景,那时的景色让他觉得非常惬意。

  4. 岂谓靖节翁,亦有彭泽游。
    (怎料到陶渊明(靖节翁,指陶渊明,东晋名士,隐居田园的文人)也会有这样的游历。)
    注释:诗人没有想到陶渊明也会有这样的游览经历,这让他感到惊讶。

  5. 府帖日夜下,催徵无时休。
    (官府的命令像昼夜不息的急风一样,不停地催促着我。)
    注释:诗人被官府的文书和命令所困扰,他无法安心地休息或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6. 邦本既已宁,民瘼谁当求。
    (国家的根基已经稳定,但人民的疾苦谁来关心呢?)
    注释:诗人看到了国家的安定,但是仍然担心百姓的疾苦,没有人去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

  7. 感此发长吟,击楫临中流。
    (因此我深感感慨,挥笔长啸,站在江流之上。)
    注释:诗人因为国家的不稳定和社会的不公而感到愤慨,他决定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这种情感。

  8. 何当献斯图,一解苍生忧。
    (何时能献出我的计划,一解天下苍生的忧患?)
    注释:诗人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帮助人民摆脱困苦。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通过描写自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忧虑与关切。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抒发了内心的感慨和愤慨之情。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