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重湖碧云暮,岸苇江芦不知数。
孤篷夜半惊梦回,四顾茫茫莽回互。
乍疏乍密还潇潇,泽被枯槁翻天飘。
江湖岂无庙堂念,恩深不知千里遥。

【诗句释义】

潇湘:湖南的别称。八景:古代诗文中常以八方名胜为题,这里指的是湖南的八大风景名胜。潇湘夜雨:指潇、湘两地的夜景。

三湘:泛指湖南。洞庭湖、沅江、湘水合流处一带称为三湘。重湖:重叠的湖泊。碧云:碧色的云彩,多指暮色。暮:傍晚时分。岸苇江芦:岸边芦苇和江边芦荻。不知数:无法计数。形容众多。

孤篷:孤单的小船。夜半:半夜时分。惊梦回:被风吹动船篷惊动了睡梦。四顾茫茫:四面望去一片迷茫。莽:广阔无际。回互:交错盘绕的样子。

乍疏乍密还潇潇:形容风雨来时,有时稀疏,有时又密密地吹打着。泽被枯槁:泽,大水;被,覆盖。枯槁:干枯。天飘:满天飞舞,比喻风势很大。

江湖:指洞庭湖、鄱阳湖等水域。岂:难道,怎么。庙堂:指朝廷。念:思念。恩深:指皇帝对臣子的恩情很深,关怀备至。不知:不理解,不体会。千里遥:远在千里之外的地方。

【译文】

洞庭湖、衡山、湘江三座大湖上空,暮色苍茫,碧云沉沉,无数芦苇和苇丛,不知道有多少,在风中摇曳。一只孤舟在半夜时分,被风雨吹动得摇摇晃晃,惊醒了梦中人,四面望去一片迷茫,只见浩浩荡荡的江湖上,风云变幻,飞絮漫天,那恩情之深,却怎么也体会不到,远在千里之外。

【赏析】

《应制赋得渔家傲·潇湘夜雨》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于元丰七年(1084年)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此诗是一首七绝,借咏“潇湘八景”之一的“潇湘夜雨”,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深切怀念和忠贞之情。

首句写洞庭湖上暮色苍茫的景象,三湘重湖碧云暮,暗示诗人身处异地,而心中却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气象变化。第二句写自己身在异乡,但心系故国,岸边芦苇江芦不知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关切之情。第三句写自己孤舟在半夜时分被风吹得摇摇晃晃,惊醒了梦中人,四面望去一片迷茫,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第四句写诗人看到的江湖风云变幻,飞絮漫天的景象,以及诗人对皇帝深深怀念的心情,也反映了诗人对朝廷政治的忧虑。最后一句则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悲凉和无奈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