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边声报羽翰,朔方骚驿动长安。
胡尘远逐关门暗,戎马频嘶铠甲寒。
天意可无擒颉利,王灵终自斩楼兰。
夜来烽火忧时切,蒿目中原带剑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其次要逐句翻译诗的内容,并仔细辨析诗中表情达意的细微之处;然后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注意分析诗歌营造的特定氛围,同时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整首诗歌的意境特点来答题;最后还要把以上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完成对该古诗的综合评价。

“万里边声报羽翰,朔方骚驿动长安。”这两句写边情告急,烽火连天,战马嘶鸣,骚人骚客纷纷奔赴长安,为君王献计献策。“边警”一词,是古代对边疆战事的泛称。“万里边声”是夸张之语,极言其远。诗人从大处落笔,气势宏大,一扫前文的平静,使读者立刻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

“胡尘远逐关门暗,戎马频嘶铠甲寒。”这两句写边情告急,烽火连天,战马嘶鸣,骚人骚客纷纷奔赴长安,为君王献计献策。“胡尘远逐关门暗,戎马频嘶铠甲寒。”此联紧扣“边警”一词。“胡尘远逐”一句写敌骑已逼近国门,“胡”指北方少数民族,“逐”字表明了敌人兵锋正锐,势如破竹。“关门暗”三字则描绘出一幅关门紧闭,戒备森严的图画。“闭门”、“关山”,都是守御之策。而“戎马频嘶”一句写守边将士们身披铠甲,在寒风中不断奔跑,他们虽然勇猛善战,但仍然不能阻止敌人的进犯。一个“频”字,既写出将士们的频繁行动,也表现出他们内心的焦虑和恐惧。“铠甲寒”,更突出了边关的严寒和将士们的艰苦处境。

“天意可无擒颉利,王灵终自斩楼兰。”这两句是说:上天难道没有降下诛杀颉利可汗的命令吗?王气终究能消灭楼兰王!这里的“王灵”指的是君王的神威,“斩楼兰”是指汉朝大将霍去病所率军队在西域打败匈奴军的故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战局的乐观态度和坚定的信心。

尾联“夜来烽火忧时切,蒿目中原带剑看”,这两句写夜深人静之际,诗人仍忧心忡忡,遥想当年汉高祖刘邦亲征黥布时的情景,感慨万分。“夜来烽火”是实写,诗人以自己的感受来写当时的战争形势。“忧时切”三字,表现了诗人的忧虑之情和爱国之心。“蒿目中原带剑看”是虚写,通过诗人遥想当年汉高祖亲征黥布的历史故事来抒发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带剑看”是说手持宝剑观看中原大地的情况,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也表现了他渴望为国家效力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开篇便直接点题:“边警”。紧接着诗人便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边情之紧张。“万里边声报羽翰”,“羽翰”指信使的文书,“万里”是夸张的说法,形容边事紧急,消息传得快。“朔方骚驿动长安”,这是说边关战事已经波及到了长安,骚人骚客纷纷奔赴长安,为君王献计献策。诗人在这里用“骚驿”一词,既点明了地理位置,又表现了边关战事的紧张程度和人们的不安心情。“胡尘远逐关门暗”,这是说敌军已经逼近国门,守卫关门的人已经无法看清外面的景色。“戎马频嘶铠甲寒”,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战斗的激烈程度。诗人用“频嘶”一词,表现了战士们在寒风中不断奔跑的情景。“胡尘远逐”三字描绘了一幅关门紧闭,戒备森严的图画。“闭门”、“关山”,都是守御之策。而“戎马频嘶”一句写守边将士们身披铠甲,在寒风中不断奔跑,他们虽然勇猛善战,但仍然不能阻止敌人的进犯。一个“频”字,既写出将士们的频繁行动,也表现出他们内心的焦虑和恐惧。“铠甲寒”,更突出了边关的严寒和将士们的艰苦处境。尾联“天意可无擒颉利,王灵终自斩楼兰”,这两句是说:上天难道没有降下诛杀颉利可汗的命令吗?王气终究能消灭楼兰王!这里的“王灵”指的是君王的神威,“斩楼兰”是指汉朝大将霍去病所率军队在西域打败匈奴军的故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战局的乐观态度和坚定的信心。

尾联“夜来烽火忧时切,蒿目中原带剑看”,这两句写夜深人静之际,诗人仍忧心忡忡,遥想当年汉高祖刘邦亲征黥布时的情景,感慨万分。“夜来烽火”是实写,诗人以自己的感受来写当时的战争形势。“忧时切”三字,表现了诗人的忧虑之情和爱国之心。“蒿目中原带剑看”,是虚写,通过诗人遥想当年汉高祖亲征黥布的历史故事来抒发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带剑看”是说手持宝剑观看中原大地的情况,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也表现了他渴望为国家效力的心情。全诗情感饱满激昂,语言简练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

名家点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杂志编委徐晋如:这是一首七绝,全诗结构紧凑、感情充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