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秋尽,江南九月归。
草深藏虎穴,潮满上鱼矶。
田舍舂新稻,山妻补旧衣。
到家贫自得,莫怪与君违。
【注释】
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中秋:指农历八月十五日。尽:结束,即过了中秋节。
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九月:指农历九月。归:归来。
草深藏虎穴:草丛很深,可以隐藏老虎的洞穴。
潮满上鱼矶:潮水涨满,可以登上鱼矶观赏江景。
田舍春新稻:田野里的农民正在春耕播种新的稻谷。
山妻补旧衣:山上的妻子正在修补旧衣服。
到家贫自得:回到家里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莫怪与君违:不要责怪我与你不同行。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李攀龙,是明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朋友王世贞曾称赞他为“海内奇才”,并说他“诗笔超迈,有神鬼变幻之思”(《明史》卷二八六《文苑传》)。这首诗就是在送别友人时写的。
首联“河北中秋尽,江南九月归。”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即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尽”字点明了节令已过,也暗示着离别之意。
颔联“草深藏虎穴,潮满上鱼矶。”描写了秋末冬初的景象:草丛深处隐藏着老虎窝,潮水涨满,人们可以登上鱼矶欣赏江景。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末冬初的画面。“草深”、“虎穴”、“潮满”、“鱼矶”这些词语,都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同时,这也暗示了离别之情的深沉和复杂。
颈联“田舍舂新稻,山妻补旧衣。”则描绘了农民在秋天收获后的情景:他们在田里劳作,而妻子则在山上修补旧衣服。这两句诗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艰辛。“舂新稻”和“补旧衣”两个动作,不仅描绘了农事活动,还体现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同时,这也暗示了离别之情的无奈和辛酸。
尾联“到家贫自得,莫怪与君违。”则是送别诗中的名句。它表达了一种对友情的理解:尽管彼此之间存在差异,但只要对方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那么这种差异就是值得珍惜的。这里的“贫自得”,可以理解为对朋友的一种安慰和鼓励,也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慰藉和解脱。而“与君违”,则表示了对于离别的无奈和不舍。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对秋末冬初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刻画,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