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庵今已矣,东望一伤心。
情爱三秋月,刚凝百炼金。
犹悬徐孺榻,谁和伯牙琴。
欲写循良传,翻嫌职掌侵。
注释:
次韵挽陈虚庵二首
虚庵今已矣,东望一伤心。
情爱三秋月,刚凝百炼金。
犹悬徐孺榻,谁和伯牙琴。
欲写循良传,翻嫌职掌侵。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已经离世的陈虚庵的追怀之作。诗人通过描绘陈虚庵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首句“虚庵今已矣”,直接点明了陈虚庵已经去世的事实。这里的“虚庵”指的是陈实斋,一个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的人物。诗人用“今已矣”三个字,简洁而有力地传达了陈虚庵离世的消息。
诗人转向对陈虚庵的怀念之情。“东望一伤心”,这句表达了诗人在得知陈虚庵逝世的消息后,心中涌起的悲痛之情。他站在东边,眺望远方,心中充满了对陈虚庵的深切思念。这里的“东望”既是地点的描述,也是诗人心境的一种象征,象征着他对陈虚庵的无尽思念。
第二句“情爱三秋月”,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陈虚庵的深厚情感。这里的“情爱”指的是诗人对陈虚庵的真挚感情,而“三秋月”则是指秋天的月亮,象征着诗人对陈虚庵的思念之情如同秋天的明月一般,永恒而又恒久不变。
第三句“刚凝百炼金”,则是诗人对陈虚庵才华的赞美之词。这里的“百炼金”指的是经过无数次锤炼的金子,象征着陈虚庵的才华经过岁月的洗礼,变得更加璀璨夺目。诗人用“刚凝百炼金”来形容陈虚庵的才华,既表达了对其才华的高度赞誉,也体现了诗人对其才华的深深敬意。
最后两句“犹悬徐孺榻,谁和伯牙琴”,则表达了诗人对陈虚庵生前事迹的回忆与感慨。这里提到了两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徐孺(东汉隐士)和钟会(西晋谋臣)。诗人通过对比这两位人物的生活态度和行为,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陈虚庵人生经历的无限向往和敬仰。
结尾句“欲写循良传,翻嫌职掌侵。”则是诗人对自己无法为陈虚庵留下良好名声的遗憾之情。这里的“循良传”指的是记载善行美德的书籍或传记,而“职掌”则是指职责或权力范围。诗人用这两个关键词表达了自己想要为陈虚庵留下良好名声的愿望,但由于自己的职责和权力范围所限,这个愿望最终无法实现。这既体现了诗人对陈虚庵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无法为他人留下良好名声的无奈与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