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逢春人自惊,春寒不饮负良朋。
江南报到犹深雪,都下听来无早莺。
司马惯将筇杖策,尧夫来挽小车行。
诗成却怪昌黎语,凡物鸣因不得平。

【注释】:

偶读司马温公诗集有和邵尧夫年老逢春三首各以本题四字起句有感于中辄仿而和之:偶尔翻阅到司马光的诗集,其中有《年老逢春三首》,每首都以“四字”为开头,引起了我的感慨。

江南报到犹深雪:江南收到的消息仍然是深冬的大雪;

都下听来无早莺:京城里听到的消息没有早春时燕子归来的好消息。

司马惯将筇杖策,尧夫来挽小车行:司马光常用拄着竹竿的手杖行走,邵尧夫则用小车子来载物。

诗成却怪昌黎语,凡物鸣因不得平:写诗完成之后,却感到有些奇怪,因为世间万物的啼鸣,都是因为不能平等对待而产生的。

【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原诗是司马光在元丰三年(1082)春天所作,共三首。诗人读了之后,觉得颇有感触,于是也写了和诗三首。这三首和诗,与原作同题而异韵,一气直下,浑然一体,读起来别饶情趣。

第一首:“年老逢春人自惊”,这一句是全诗的第一句。诗人说:年纪大了,忽然迎来了春天,我自然会感到惊讶。这里的“惊”,既是惊异之意,也是感慨之情。“年老逢春”是“人自惊”的原因;“人自惊”则是“春寒不饮负良朋”的结果。

第二首:“江南报到犹深雪,都下听来无早莺。”这两句紧承上句而来,承接前文的“江南报到”和“都下听来”。“江南报到”指江南传来的信息;“无早莺”指京城里听不到早莺的叫声。“犹深雪”和“无早莺”相照应,写出了江南和京城不同的气候特征。江南还是寒冬腊月,而京城却是春暖花开。这就把江南传来的信息与京城里的春意盎然作了对比。

第三首:“司马惯将筇杖策,尧夫来挽小车行。”这两句承接上句而来,承接前文的“司马”、“尧夫”。“惯将筇杖策”中的“筇杖”,即竹杖;“策”是策马前行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司马光常常拄着竹杖,悠闲自在地步行;邵尧夫则驾着小车,悠然自得地前行。诗人通过这两句,既写出了他们两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又写出了他们的不同性格特点。“筇杖策”和“小车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诗人对两位朋友的赞美之情。

第四首:“诗成却怪昌黎语,凡物鸣因不得平。”这两句承接上句而来,承接前文的“昌黎语”。“昌黎语”指的是韩愈的诗句。这两句的意思是:写诗完成之后,却感到有些奇怪,因为世间万物的鸣叫,都是因为不能平等对待而产生的。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里诗人化用了韩愈的话,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平现象的看法。

都是诗人在读完原诗后有感而发所写成的,所以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首“年老逢春人自惊”,正是由于“年老逢春”而引起的感受;第二首“江南报到犹深雪,都下听来无早莺”,正是建立在“年老逢春”的基础上产生的联想;第三首“诗成却怪昌黎语,凡物鸣因不得平”,正是在前两首的基础上产生的思想感悟。这三首和诗,一气直下,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整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