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郊西寺,先识三高僧。
诗思如秋月,照人清且澄。
朗吟惊落叶,散步随疏镫。
不觉东方白,溪云薄几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清题目的要求,然后根据要求逐项分析。解答此题注意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赏析诗句的妙处。
“法性寺”:即法性寺,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法性寺是唐朝高僧慧褒为弘扬佛法而修建的寺院,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唐大中三年(849年),日本僧人圆仁从长安出发,经过甘肃、山西等地来到法性寺,与寺中的三高僧夜话。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述了此次夜谈的情景:“……遂于寺中与三公僧夜语,各述所闻见及本国之教法。”
“先识”:先认识,首先知道。《后汉书·西域传》:“自张骞使西域之后,中国丝绸、茶叶等物皆经河西、西域诸国运到印度去。”这里的“先识”,是指圆仁对法性寺及其僧侣有所了解,并且对日本佛教有所知。
“寺”“僧”句:寺是法性寺,僧是三高僧。
“诗思”句:指法性寺及其僧侣给圆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朗吟”句:指法性寺内夜晚朗朗的读书声和清脆的落叶声。
“散步”句:指寺内夜晚稀疏的灯火伴随圆仁散步的情形。
“东方白”句:指天将破晓时分,东方天空出现了鱼肚白。
【译文】
法性寺位于郊外西边,首先认识的三个和尚都是高僧。
诗歌的意境就像明亮的秋月,照亮了人的心地,让人感到清凉澄澈。
朗朗的诵读声惊动了落叶,漫步在寺庙中随着稀疏的灯光前行。
不知不觉间东方天空已经泛白,只见溪边云雾缭绕了几层。
赏析:
这是一首纪实散文诗。作者圆仁是唐代高僧,他随唐使赴日本,在日本讲学多年,对日本文化有深入了解。这首诗是他在法性寺与三个日本僧人深夜谈话时的所见所感。首二句点明地点与人物;三、四句写自己受到感动的情景;五、六句写自己因感动而引发的联想;最后两句写东方日出的景象。整首小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被日本高僧们高尚的情操所打动的真切感情。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
①先识三高僧:先认识这三个日本僧人。②诗思如秋月,照人清且澄:诗歌的意境明亮如秋月,照人心地清凉澄澈。③朗吟惊落叶,散步随疏灯:朗朗的诵读声惊动了落叶,漫步在寺庙中随着稀疏的灯光前行。④不觉东方白:不知不觉间东方天空已经泛白。⑤溪云薄几层:只见溪边云雾缭绕了几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