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识师初,贝叶经文手自书。
僧腊渐高心渐了,又携衣钵入深居。

【注释】

菩提——梵语Bodhi的音译,即觉悟。

贝叶——梵语Sesa的音译,即贝多的叶子,古代印度僧人用来写佛经的纸张。

袈裟——佛教徒所穿的一种服装。

僧腊——梵语Sangha的音译,意为“出家者的年龄”。指僧人在寺院中所受戒的时间长短。

衣钵——梵语Vajra的音译,意译为“法宝”,是和尚用以化缘和日常生活的法器。

深居——梵语Mahalikaya的音译。指幽静、寂静的地方。

【赏析】

首句“菩提树下识师初”,以菩提树起兴,点明修行的地点。菩提树在佛教中象征着智慧,是悟道的处所,也是众生向往的地方。诗人在这里表明了他要在菩提树下开始他的修行生活,并暗示他与佛陀有着深厚的因缘。

次句“贝叶经文手自书”,进一步描述了他在菩提树下面学习的过程。贝叶经,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印度僧人用贝多叶制成,上面书写着佛法的经文,是僧侣们学习和研习的经典。诗人在贝叶经上亲手抄写的佛经,是他修行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是他向佛陀学习的过程。

第三句“僧腊渐高心渐了”,表现了诗人修行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僧腊,是计算僧人受戒时间长短的标志。这里的“心渐了”是指他通过修行,对佛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生死轮回有了更深的认识,内心达到了一种平静的状态。

末句“又携衣钵入深居”,描绘了他离开世俗生活的最后阶段。衣钵,是僧人修行时携带的生活必需品。诗人在修行结束后,带着自己的衣钵,进入了一个更为清净、寂静的生活空间,开始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整首诗以菩提树下、贝叶经文、僧腊、衣钵为主线,描绘了诗人从认识到佛陀、学习佛法、领悟佛法到最终离开世俗生活的整个过程。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深敬仰之情以及他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