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策干时任转蓬,壮夫曾悔学雕虫。
荒年有客愁炊桂,薄俗何人惜爨桐。
士到出山谁不贱,术惟游世最难工。
长安官道原如发,只有狂生叹路穷。
诗句原文:
挟策干时任转蓬,壮夫曾悔学雕虫。荒年有客愁炊桂,薄俗何人惜爨桐。
译文:
挟持着书卷追求功名,就像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壮志未酬,曾经后悔学习文采,但已为时晚矣。在荒年之中,有客人因生计艰难而忧虑炊烟,而薄俗之人又有多少人珍惜那些能够传家的琴棋书画?
注释:
- 挟策:拿着书本,表示求取知识、学问。
- 干:这里指做官或做事。
- 任:承受,承担。
- 转蓬:随风飘荡的蒲公英,比喻无根之木。
- 悔学雕虫:意为后悔学习雕虫小技,即文词技巧等。
- 荒年:指国家动荡、战乱时期,百姓生活困苦。
- 炊桂:指在贫困中勉强度日。
- 薄俗:指风俗浅薄、不重视文化教育。
- 爨桐:指的是古代一种乐器——琴,用火焚烧桐木制成。这里用来象征文化和艺术。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文人命运的深切感慨。首句“挟策干时任转蓬”形象描绘了作者带着书卷追求功名却如同随风飘散的蒲公英一般无根,暗喻了作者的仕途不顺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第二句“壮夫曾悔学雕虫”,则进一步点出了作者的悔恨之情,他感叹于自己曾经后悔学习那些雕虫小技,却已经太晚。接下来的两句“荒年有客愁炊桂,薄俗何人惜爨桐”,则深刻揭示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在战乱频发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为了生计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才华和梦想,只能在贫困中度过每一天。同时,他也批评了那些忽视文化教育和艺术价值的社会风气,认为这样的社会是多么的浅薄和短视。最后一句“士到出山谁不贱,术惟游世最难工”,则是对整个时代的总结和反思。他认为,即使是有才能的人也难以被重用,只有真正精通技艺的人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同时,他也强调了只有真正的艺术家和学者才能够创造出真正的价值,而不是仅仅为了追求名利而追逐虚名。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奈与悲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文化教育和艺术价值的重视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