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光闲接轸,乘兴即寻僧。
杖隐疑为石,龛栖不断灯。
凭高观六海,谈远出三乘。
证义都无着,因君得未曾。

【注释】

接轸:指帝王所乘之车。

宗伯:官名,为六卿之一,即太傅。

慈慧寺:位于今北京城西,为唐时著名寺院。

愚庵上人:指僧徒,此处借指友人。

【赏析】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摩诘道人,世称“王右丞”。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开元十九年(731)中进士,任太乐丞、监察御史等职,后因被谤被谪。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又因被构罪贬为太子中允。安史乱起后,被迫受职,为太子中舍人,不久,官至给事中。后为太子中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为绛郡公,卒于长安。诗书画皆工,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游山玩水的情景,善写山水田园之美;尤长五言诗,多反映隐居生活的闲适与恬静。其名作《渭川田家》描绘了渭河平原的风光和农家的生活状况;《鸟鸣涧》则以清丽的语言描摹了春雨过后幽深的山间空谷中传来的清脆悦耳的鸟鸣;而《鹿柴》、《竹里馆》、《相思》等则以简练朴素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景色和作者内心的喜悦与寂寞。苏轼曾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此诗是诗人同王非游慈慧寺并访愚庵上人的诗作。

首联“朝光闲接轸,乘兴即寻僧”,点明了时间和人物。清晨,当朝阳初升的时候,诗人就驾车出游,在去往寺庙之前,顺便拜访了一位僧人。“接轸”是古代帝王的车驾出行时,前面有仪仗队开路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出行时的排场,突出了诗人的身份地位。

颔联“杖隐疑为石,龛栖不断灯”,进一步描绘了寺庙的景象。诗人走在通往寺庙的小路上,发现路旁有些石头,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尊石像,旁边还有一盏灯一直亮着。这里的“疑”字用得非常巧妙,既表现了诗人对石像的惊奇,也表现了诗人对寺庙的好奇。

颈联“凭高观六海,谈远出三乘”,则是诗人在寺庙内游览时的情景。诗人站在高处,看到了六座大海,谈论着佛教的经典和教义。这里的“三乘”是指佛教中的三种修行途径,分别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这三乘是佛教修行的三个不同阶段。

尾联“证义都无着,因君得未曾”,则是诗人在寺庙中与僧人聊天时的情景。诗人向僧人请教关于佛法的问题,但僧人告诉他,佛法的真正含义并不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而是需要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到的。这里的“证义”指的是理解佛法的含义。诗人感叹自己一直以来都没有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引导他。这里的“未曾”表示从未有过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理解的渴望和无奈。

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佛法的理解,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同时,这首诗也是一首寓言诗,通过诗人自身的经历来比喻佛法的真正含义并非文字所能表达,而是需要通过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到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