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饮黄泉下土壤,夜来唧唧尽愁肠。
屈伸尺蠖求何事,岂有孤情到首阳。

【注释】:

上饮黄泉,下食土壤:比喻生活贫困。

夜来唧唧尽愁肠:比喻蟋蟀鸣叫,都是因为愁闷所致。

屈伸尺蠖求何事:尺蠖,一种小虫,体长约一尺,形如蛇,故名。屈伸,曲折伸缩。尺蠖之屈伸,是为了更好地觅食,而这里说“求何事”,则指其为生存而奔波。

岂有孤情到首阳:首阳山,在今河南济源县西。据说,商朝末年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此句意谓,哪有人像他们那样,只有一颗孤独的心呢?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写蟋蟀的哀鸣,寄托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抒发了一种悲凉的情怀。

首联“感蚓”二字,点题。上句“上饮黄泉下土壤”,以黄泉喻死生,以土壤喻穷困,表明作者与蟋蟀命运相同;下联“夜来唧唧尽愁肠”,写蟋蟀夜来唧唧鸣叫,都因为愁闷所致。这两句,把蟋蟀拟人化了,写出了它日夜不宁、心烦意乱的形象。

颔联“屈伸尺蠖求何事,岂有孤情到首阳”,以尺蠖之屈伸比蟋蟀之求食,以首阳比作者的处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感慨。尺蠖是一种爬行的小虫,体长约一尺左右。当它蜷曲身体时,头足都在下面,形如一只尺子;当它伸展身体时,头足就都露出外面,形如一只弓。因此古人常以尺蠖喻人的屈伸。这两句中,“屈伸”是指蟋蟀日夜不停地鸣叫,“尺蠖”则是说蟋蟀为了求食而不断伸屈其身,这两句诗通过“屈伸”、“求何事”等词语,把蟋蟀的生活习性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然而,“岂有孤情到首阳”一句,又使作者的感叹之情得到了升华。首阳,即首阳山,在今河南济源县西。传说商朝末年伯夷、叔齐曾饿死于首阳山,后来人们便用“首阳”来比喻隐居不仕。这一句中,“到首阳”三字,既表达了作者对伯夷、叔齐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自己不愿像他们一样隐逸的思想。

尾联“岂有孤情到首阳。”这句诗,既是对全诗的总结,也是对全诗的升华。作者在诗中通过写蟋蟀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表现,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表达了对人生、社会的感慨。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感慨上,而是以“岂有孤情到首阳”来升华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难道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孤情(寂寞的心情)吗?也就是说,我也有我的志向和追求。

这首诗语言朴素、平易,但意境深远、含蓄。诗人通过写蟋蟀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表现,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表达了对人生、社会的感慨。同时,诗人也没有停留在这种感慨上,而是通过对比的方式,进一步升华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