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桃花已渐红,寒来花片各西东。
邻翁于我能赊酒,溪岸谁同立晚风。
草色接天吟欲远,月痕沉阁梦全空。
人传亦有书千纸,未必萧郎手自封。
【注释】
乍暖:刚一回暖,天气变暖。
桃花已渐红:桃花刚刚变红。
寒来:天气转冷。
花片:花瓣。
西东:指东西南北,泛指四方。
赊酒:借钱买酒。
谁同立晚风:和谁在溪边一同迎着晚风站立。
草色接天:草绿到天边。
吟欲远:吟诗想得太远了,即“吟思遥”。
月痕沉阁:月亮映照的月影落在楼阁上。
人传:别人传说。
书千纸:写很多书。
萧郎:旧时对男子的美称。
手自封:自己亲手封闭。
【译文】
春天刚一回暖,桃花便开始变红;寒冷来临的时候,桃花的花瓣纷纷飘落,各自飘向四面八方。邻家的老翁借给我钱让我赊买酒喝,我们一同站在溪岸上迎接傍晚的风。草绿到天边,我在吟诗的时候,思绪已经很远了,好像月亮的阴影也落在阁楼上了。人们说还有好几千页的书要写,但未必是萧郎亲自动手封存的。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兼写景的七绝。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桃花盛开后凋落的情景,后两句则写诗人面对美景而感慨万端的心情。
首句以“乍暖”二字点明季节,又以“桃花已渐红”总写桃花之盛,为下文作铺垫。次句写桃花盛开后凋落的情景:“寒来花片各西东”,是说寒风一起,桃花的花瓣纷纷坠落,各自向东西两边飘散而去。这里既写自然界中桃花随气候而变化的现象,又寓有人事无常、人生易逝的深意。“寒来”两字用得十分巧妙。“花片”一词,不仅写出了花瓣的飘飞状态,而且暗点出“寒来”二字,使全句显得浑然一体,毫无斧凿痕迹。同时,也把诗人面对桃花凋残时的复杂心情——既感到惋惜(“寒来”与“花片各西东”),又感到无可奈何(“能赊酒”、“谁同立晚风”)——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四两句紧承二句而来,描写诗人看到眼前这番景象时的感受:一是“赊酒”邀邻翁共饮,一是在溪岸上迎风伫立。从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的寂寞无聊。诗人在春天里看到满山遍野的桃花已经开得鲜艳起来,心里自然很高兴;可是,当天气转冷之后,桃花便逐渐凋落了。诗人不禁想到,如果桃花也能懂得人世的悲欢,它一定会因为自己的美丽而得意洋洋,而如今却落得个凋零的结局。想到这里,诗人不免有些惆怅。然而,他并没有沉浸在这种消极情绪之中。相反,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向邻里的老者赊些酒喝,还可以在溪岸上迎风伫立,让那凉爽的风儿带走他的烦恼。这两个动作,既表现了诗人在寂寞之中寻找乐趣的积极心态,又烘托出他内心的孤独感和苦闷情绪。
五、六两句紧承前三句而来。上句写诗人在溪岸上迎风伫立时看到的景象;下句写诗人在沉思时所联想到的意境。诗人凝望着茫茫的天空,觉得自己的思想也变得遥远了;月亮的影子倒映在阁楼上,好像它也在陪伴着他呢。这里既有诗人想象中的浪漫意境,又有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人在这里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宇宙万物息息相通,从而进一步抒发了他内心的愁绪和苦闷。
最后两句写诗人听到人们的议论后所产生的感慨。诗人听说有人在传说他有写千纸书籍,但他却不一定亲手把它封存起来。这一层意思,既是对前文“未必萧郎手自封”的回答,也是对整个诗篇的总结性概括。诗人借“未必”一词表明了自己的谦虚态度,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名利场中虚华现象的不屑态度。这一联写得颇有情韵,既写出了诗人的自信、豪迈,又写出了他的孤芳自赏、不慕荣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