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轻绡暮影微,银塘水镜藕争肥。
应无雪片晴时落,岂有梨花夏日飞。
山下独怜和氏璧,寰中谁着邺侯衣。
十年王谢头如鹤,又共寻常百姓归。

白燕

一点轻绡暮影微,银塘水镜藕争肥。

应无雪片晴时落,岂有梨花夏日飞。

山下独怜和氏璧,寰中谁着邺侯衣。

十年王谢头如鹤,又共寻常百姓归。

译文

  • 首联:黄昏时分,一抹轻纱般的晚影在水面上轻轻摇曳,仿佛是水中倒映的柳树与荷叶相互竞争着丰饶。
  • 颔联:在晴天里,我期望能欣赏到雪花飘落的美景,但我并未看到;同样地,我也未曾见到过梨花在夏日中飞舞。
  • 颈联:山下的那位和氏璧,让我倍感珍重,而世间谁能穿着邺侯的华丽衣裳?
  • 尾联:过去的岁月里,王导、谢安两位名臣曾住在乌衣巷,他们的居所豪华无比,令人羡慕不已。而现在,我已不再是那个普通的百姓,而是成为了一个归来的人。

赏析

《白燕》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白燕图景。首联开篇即点明了主题,以“一点轻绡暮影微”勾勒出燕子轻盈的身影,同时暗合了刘禹锡诗句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清新脱俗的基调。颔联紧承首联,通过“银塘水镜藕争肥”进一步丰富了燕子的形象,不仅描绘了其体态之美,也巧妙地运用了“水镜”这一意象,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立体。

颈联转入对人物的描写,通过对“和氏璧”与“邺侯衣”的提及,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古代贵族文化的向往,更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尊严的追求。尾联则将情感推向了高潮,诗人由赞美昔日王谢的辉煌转为感叹时光的流转,最后以“又共寻常百姓归”结束全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留恋,也透露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展现出一种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白燕》这首诗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读者的目光,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深思。诗人袁凯通过这首七言律诗展现了他对自然美和文化传统的深刻感悟,同时也传达出了对自由与尊严的崇高追求,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咏物之作,更是一篇饱含哲理的文学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