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向东流问所之,十年踪迹总如斯。
不堪何点归山日,正是汪伦送我时。
海国上书谁为报,布衣投笔自成悲。
天涯此去茫茫路,指出迷津是我师。
【注释】
次答汪鐏石:第二次回答汪锡石。次,第二次。汪鐏石,名锡石,号澹庵,唐玄宗时宰相张九龄的女婿。这首诗是作者对好友汪锡石的赠别之作。
东流:指长江水向东流去。何点:即何逊。南朝梁文学家。曾作《登楼赋》:“白云无尽,归山望断。”
海国:这里泛指天涯海角。谁为报,谁能够报我。布衣:平民百姓的服装。
投笔:放下笔。自成悲:自己感到悲愤。
天涯:天边。茫茫:模糊不清的样子。路,指道路。迷津:迷失的道路。师,老师。
【译文】
你准备向东流去,去询问你的归宿,我的十年踪迹,也像江水一样总不改变。
哪堪那一天回到故乡,正是送别的汪伦为我设宴饯别的时候。
在天涯海角上书给皇帝,有谁能替我报告呢,我只有脱下平民服饰,放下笔杆来抒发自己的悲愤。
天之涯地之角,前途渺茫道路曲折,指点迷津是我的恩师。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好友远游的不舍与关切,对友情的珍视和颂扬。
首联“欲向东流问所之,十年踪迹总如斯”,诗人以问答的方式开篇,表达了对汪锡石即将离去的感慨和不舍之情。东流,意味着汪锡石将踏上新的征程,追寻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十年踪迹总如斯”,则暗示了汪锡石在过去十年中的经历和变化,无论是仕途还是个人情感,都经历了许多起伏和波折。这种表达手法既展现了汪锡石的人生轨迹,又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颔联“不堪何点归山日,正是汪伦送我时”,进一步描绘了汪锡石即将离别的场景。诗人用“不堪”和“正是”这两个词语,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情绪。一方面,他对汪锡石离开表示不忍,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因为汪锡石即将踏上新的征程,追寻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是对他的一种鞭策和激励。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友谊的重视和珍视。
颈联“海国上书谁为报,布衣投笔自成悲”,进一步探讨了友情的价值和意义。诗人以“海国上书谁为报”为引子,表达了对友人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担忧。他担心汪锡石在远方求学、求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需要有人为他提供帮助和支持。诗人以“布衣投笔自成悲”作为回应,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祝愿和期望。他认为尽管汪锡石已经放下了手中的笔,但在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迁时,仍然会感受到内心的悲欢离合。这种表述既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理解,又体现了他对友情的尊重和珍视。
尾联“天涯此去茫茫路,指出迷津是我师”。最后两句,诗人用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和颂扬。他认为虽然汪锡石即将离去,但这段友情却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无论他走到哪里,只要想到这段友情,就会感到温暖和力量。诗人认为,这种友谊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和援助,更体现在心灵上的陪伴和鼓励。因此,他愿意成为汪锡石在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为他指明方向,助他一臂之力。
整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感人。通过对汪锡石即将离去的情景和心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颂扬,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