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西风王气销,珊瑚玉树半漂摇。
曾瞻东壁回天象,故着南冠续汉貂。
第宅空存森卫戟,墨池干尽尚兰苕。
高情一去风流远,梦忆箫声第几桥。
赵松雪故宅
古诗赏析与注释
诗句原文
故国西风王气销,珊瑚玉树半飘摇。
曾瞻东壁回天象,故着南冠续汉貂。
第宅空存森卫戟,墨池干尽尚兰苕。
高情一去风流远,梦忆箫声第几桥。译文解读
此诗描绘了诗人对过去辉煌历史的怀念及对现实的深深感慨。首句以“故国西风王气消”开篇,形容昔日的辉煌已随风逝去,象征着国家的衰微和英雄人物的消逝。紧接着,通过“珊瑚玉树半漂摇”来比喻曾经繁华昌盛的景象,如今只剩下摇曳不定的回忆。第二句“曾瞻东壁回天象”,诗人回忆起往昔,站在东壁上,仿佛能见证那壮丽的天空景象。第三句“故着南冠续汉貂”则表达了一种无奈和讽刺,意指自己虽有高才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接下来“第宅空存森卫戟”展现了虽然家宅依然存在,但往日的护卫已成废墟,反映出世事变迁之快。末句“高情一去风流远”表达了诗人对过往辉煌的追忆,同时透露出一种失落和惆怅的情感。最后“梦忆箫声第几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记忆的怀念,如同在梦中听到箫声般美好而遥远。关键词注释
- 故国:指代过去的国家或故乡。
- 西风:秋风,常用来象征秋天和衰落。
- 王气:古代帝王的象征气息。
- 珊瑚玉树:指华丽的建筑或珍宝,用以形容繁荣景象。
- 东壁:东方的墙壁,此处象征希望之地或未来。
- 南冠续汉貂:比喻被迫为官或投降,源自《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籍乃复引兵而东,至彭城,诸别将皆曰:‘吾败楚王于定陶,若何?’籍曰:‘……吾闻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公岂欲与秦武王俱入秦耶?……’因大恸,自刎而死”。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无奈与辛酸。
- 第宅:指代自己的家宅。
- 森卫戟:森罗的守卫,指保卫家园的武装力量。
- 墨池:指书房或学问之地;也指代学者的心血和成果。
作品背景
《赵松雪故宅》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沈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沈铉,浙江钱塘人,字鼎臣。他博学多识,精研《春秋》,元末时居嘉兴教授生徒,后因不愿被张士诚征用而归隐山林。入明后,召修礼书,授太常博士,因母亲年迈辞归,最终卒于家中。其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使他在当时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赵松雪故宅》便是他在晚年回顾过往、感叹人生变幻时所作,充满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赏析
此诗以深沉哀婉的笔调抒发了作者对故国、故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境遇的描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兴衰更迭与个体的孤独感。首两句“故国西风王气销,珊瑚玉树半漂摇”勾勒出一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在其中的渺小无力,反映了诗人对过去辉煌岁月的缅怀以及对其迅速消逝感到的悲哀。第三句“曾瞻东壁回天象,故着南冠续汉貂”进一步揭示了诗人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悲壮,表达了即便身处逆境仍怀有高远志向的复杂心境。末两句“高情一去风流远,梦忆箫声第几桥”则透露出了一种超越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以及对美好往事的无尽追忆和向往。整首诗情感丰富而深邃,既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故人的思念,也展现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深刻省思。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与时代的变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感受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人生与历史的深思。评析
《赵松雪故宅》作为沈铉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赢得了赞誉,更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而成为研究元末明初历史与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诗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人物命运的描写,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变化及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元末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元末文人心态和社会环境的重要资料。通过细致的解读和深入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写作背景
《赵松雪故宅》作于明初诗人沈铉晚年时期。这一时期,沈铉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沉浮,从隐居生活到被征召修书,再到最终病逝,其间既有对权力斗争的无奈抗争,也有对个人命运无法把握的感慨。因此,这首诗既是其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特定文化氛围的一种反映。通过对故国、故人及个人经历的描绘,沈铉不仅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展示了其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首诗不仅是沈铉个人生命旅程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文化风貌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沈铉的思想感情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