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老禅精律戒,少小为僧今老大。
菩提非树镜非台,比却卢能更超迈。
诸缘泯绝七情空,万念消磨一性融。
涧水原同清净想,陇云浑似去来踪。
自言真能忘色相,坏帛纫衣枯竹杖。
飘如海鹤轻如萍,遍游五岳稀定向。
片月翛然物外怀,行藏不许世人猜。
布金应随长者园,持钵或赴龙宫斋。
知师无求复无着,眼前衲子那可学。
浮生若未断六根,幻躯岂得挥五浊。
我时虽见宰官身,意马心猿久已驯。
拟拨懒残煨芋火,蒲团分座话声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寄定岩戒上人
钟山老禅精律戒,少小为僧今老大。
菩提非树镜非台,比却卢能更超迈。
诸缘泯绝七情空,万念消磨一性融。
涧水原同清净想,陇云浑似去来踪。
自言真能忘色相,坏帛纫衣枯竹杖。
飘如海鹤轻如萍,遍游五岳稀定向。
片月翛然物外怀,行藏不许世人猜。
布金应随长者园,持钵或赴龙宫斋。
知师无求复无着,眼前衲子那可学。
浮生若未断六根,幻躯岂得挥五浊。
我时虽见宰官身,意马心猿久已驯。
拟拨懒残煨芋火,蒲团分座话声尘。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理解和修行的体验。
钟山老禅精律戒,少小为僧今老大(钟山老禅精律戒,年少出家,如今已成老僧)
这句话描述了作者早年出家修行,如今已经是年岁较大的僧人。菩提非树镜非台,比却卢能更超迈(菩提不是树,镜子也不是台,比卢能更加高超)
这句话通过比喻表达了佛法的深邃和超越世俗的境界。菩提(觉悟)不是一种物质形态,而是一种心灵上的觉悟;镜子也不是用来照见实物的工具,而是引导人们看到内心真实面貌的象征。通过与卢能(佛教中的高僧)相比,强调了作者在佛法修行上的卓越成就。诸缘泯绝七情空,万念消磨一性融(一切烦恼都已消除,所有的情感都已经消融,只剩下一个统一的心灵)
这句话表达了佛教中对于烦恼和情感的超脱,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统一。涧水原同清净想,陇云浑似去来踪(涧水原来也是清净的想法,陇上的云彩仿佛是去来的痕迹)
这句话描绘了自然界的宁静和和谐,以及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经历都像是自然的一部分。自言真能忘色相,坏帛纫衣枯竹杖(自己说自己真正能够忘记外在的形象,用破布缝制成衣服,拿着枯萎的竹子做拐杖)
通过这些行为展示了作者的修行方式,表明他已经超越了对于物质世界的执着,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飘如海鹤轻如萍,遍游五岳稀定向(像海中的白鹤一样飘逸轻灵,四处游玩却不固守任何地方)
这句话描绘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他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游历世界。片月翛然物外怀,行藏不许世人猜(只有一片孤月挂在天边,心中充满了超然物外的乐趣,世俗纷扰不被所动)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世间纷扰的超然态度和内心的宁静。布金应随长者园,持钵或赴龙宫斋(布施金银应该跟随长者去花园,拿着钵可以前往龙宫参加斋戒活动)
这两句诗体现了佛教中布施的重要性和修行者的虔诚。知师无求复无着,眼前衲子那可学(知道师傅没有贪欲也没有执着,眼前的僧侣哪里值得效仿)
这句话批评了那些表面修行而内心却有贪执的修行者,强调真正的修行者应该达到一种无私无我的境界。浮生若未断六根,幻躯岂得挥五浊(如果生命还没有断绝六种感官,那么虚幻的身体怎能摆脱五浊恶世的影响)
这句话表达了佛教中对于生死轮回和世俗困扰的认识。认为只有彻底断绝感官欲望,才能超脱生死之苦。我时虽见宰官身,意马心猿久已驯(我虽然看到官府官员的样子,但是内心的猿猴已经驯服)
这句话比喻了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表象的矛盾。虽然外表看似稳重,但内心可能仍然受到诱惑和冲动的驱使。拟拨懒残煨芋火,蒲团分座话声尘(打算拔掉懒惰的火炉旁的煨芋,坐在蒲团上分座交谈)
这句话描绘了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在忙碌之余还能找到闲暇时光,与朋友一起交流分享。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和修行体验,反映了作者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