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薰门外春光老,絮雪晴飘教场草。
三卫精兵点得齐,练习今朝比常早。
长竿钜旗悬将台,四面辟易行人开。
前驱虎旅骏奔走,太监乘马当街来。
逡巡过去才都督,侍郎参行辔联属。
绣衣御史并三司,冠盖低昂密相簇。
绳床列坐阅武亭,城外击鼓城中听。
周遭柳围地宽广,阵势任摆方圆形。
内分横直开长道,火炮冲天队初到。
弰尽雕弓冰作弦,通题勇字金涂帽。
急鼓争喧骑士驰,骁捷不数幽并儿。
抡鎗夺槊左右射,互骋才艺夸神奇。
一声遥听敲钲响,输者鞭笞赢者赏。
荷戈束甲卷旌旃,沿路飞尘扑归鞅。
风传𥷑篥远近鸣,纷纭部伍各返营。
太平方信从军乐,惟请衣粮不出征。
【注释】
- 南薰门:唐代长安城北门,位于朱雀大街南端。
- 絮雪:雪花。
- 三卫精兵:唐初的三个禁军精锐部队。
- 长竿巨旗:巨大的旗帜。
- 将台:指阅兵台上指挥的岗位。
- 四面辟易:四周回避。
- 前驱:先锋部队。
- 太监:宫廷中的宦官。
- 逡巡:慢行,慢慢行走的样子。
- 都督:军事将领。
- 侍郎:文官。
- 绣衣御史:皇帝的侍从官员。
- 三司:指尚书省左、右仆射及吏部侍郎。
- 冠盖:车盖(帽子)。
- 绳床:即“胡床”,一种矮脚的坐具。
- 阅武亭:检阅军队的地方。
- 周遭:周围环绕。
- 柳围地:用柳树围成的场地。
- 方圆形:方形或圆形。
- 内分横直:指内部分为横列和竖列。
- 火炮冲天队:指炮兵部队。
- 弰:古代的一种弓,这里指弩弓。
- 通题勇字金涂帽:指头盔上刻有“勇”字,并用金漆涂饰。
- 急鼓争喧:紧急的鼓声响起,骑士们争相奔跑。
- 骁捷不数幽并儿:英勇快速,不逊于北方的勇士。
- 抡鎗夺槊:挥动枪和槊(长矛)。
- 互骋才艺夸神奇:互相展示自己的才能。
- 钲: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钟。
- 输者鞭笞赢者赏:失败的人受到惩罚,胜利的人得到奖赏。
- 荷戈束甲卷旌旃:扛着武器,戴着盔甲。
- 沿路飞尘扑归鞅:尘土飞扬,人马络绎不绝。
- 风传𥷑篥远近鸣:风吹动唢呐声,远远近近都能听到。
- 纷纭部伍各返营:各种队伍纷纷返回营地。
- 太平方信从军乐:在和平年代才能真正体会到从军的乐趣。
- 惟请衣粮不出征:只请求提供衣物粮食而不要求出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反映唐都长安城北门外演习武备的诗作,作者为唐代诗人李绅。全诗通过描写唐京城长安城外的练兵情景,表现了唐代军队严整的阵容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首联写春日里长安城北门外练习武事的情景。“南薰门外春光老”,“南熏门”即长安北门外城门名,“春光老”形容时序已进入暮春时节。这句说,随着季节的变化,长安城北门外已经春意阑珊,但此时此地却是一派紧张的练兵气氛。“絮雪晴飘教场草”一句,既点出了时令,又描绘了练兵场上的景色。“絮雪”是指春天的飞絮如雪一样纷纷扬扬,而“教场草”则表明这是一处开阔的练兵场。“絮雪”二字,给人以清新之感;“教场草”则给人以勃勃生机的感觉,与前句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生动的春日练兵图。
颔联写三卫精兵齐集训练场。“三卫精兵点得齐”一句,既写出了精兵云集的壮观场面,又暗示了即将进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练习今朝比常早”一句进一步强调了演习的频繁和隆重。“点”“齐”二字,准确而形象地刻画出军队严整的阵势和将士们旺盛的战斗情绪。
颈联写阅兵场上的动态场面。“长竿钜旗悬将台”,长竿高悬,大旗招展,将帅们登上阅兵台检阅军队。“四面辟易行人开”四句描写了阅兵场面的热烈气氛。“四面辟易”意为四周回避,突出了阅兵仪式的庄严性和隆重性;“行人开”则表现了人们围观观看的热情;“前驱虎旅骏奔走”五句,则描绘了将军们在阅兵仪式上的威武形象和昂扬斗志。这两句不仅表现出将军们的英勇无畏,而且显示出他们驾驭军队的能力。“太监乘马当街来”一句,则揭示了宦官对军队的影响。
尾联写阅兵后的情景。“逡巡过去才都督”,将士们经过一番检阅之后,方才来到都督府门前;“侍郎参行辔联属”,文武官员也陆续到达都督府,共同商讨军国大事。至此,整个阅兵仪式结束。“绣衣御史并三司”,既指出了参与阅兵仪式的人员,又表明了他们的官职。“冠盖低昂密相簇”一句,既描绘了文武百官服饰的华丽,又表现了他们相互交往的亲密关系。“绳床列坐阅武亭”,将士们坐在简陋的椅子上等候检阅完毕,而朝廷官员们则在宽敞的帐篷下等待讨论军国大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击鼓中听”一句,既写出了阅兵仪式的规模之大,又表现了人们观看阅兵的热烈场面。“周遭柳围地宽广,阵势任摆方圆形”两句,既描绘了阅兵场地的广阔和整齐划一的方阵布署,又表现了士兵们严整的队列和威武雄壮的气氛。“内分横直开长道,火炮冲天队初到”,则是对火炮队形的生动描述。“弰尽雕弓冰作弦”一句,既描绘了兵器的寒光逼人,又暗示了士兵们严阵以待的姿态。“急鼓争喧骑士驰”一句,既写出了战马奔腾的气势,又表现出将士们奋发向前的精神状态。“骁捷不数幽并儿”一句,既赞美了战士们的勇猛善战,又体现了朝廷对他们的期望和信任。
这首诗通过对唐京城长安城北门外练兵情况的描绘,展现了唐代军队严整的阵容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繁荣昌盛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开阔,堪称唐代诗歌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