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青削瞰罗浮,咫尺岚光冻欲流。
幽壑有天皆作瀑,痴云无地不成楼。
石留藓字还能读,雨冷藤花觉易秋。
薄暮月钟随叶渡,遥同僧影静山陬。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游阴那山》。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理解:

五峰青削瞰罗浮,咫尺岚光冻欲流。
五座山峰高耸入云,俯瞰罗浮山,近在眼前的云雾仿佛要流动。

幽壑有天皆作瀑,痴云无地不成楼。
深邃的山谷中有如瀑布般的云雾,痴云无地不成楼。

石留藓字还能读,雨冷藤花觉易秋。
石壁上还保留着苔藓的痕迹,雨冷时藤花似乎容易变黄。

薄暮月钟随叶渡,遥同僧影静山陬。
薄暮时分,月亮和钟声伴随着落叶渡过山涧,远处与僧人的影子一同映衬在安静的山角。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以其描绘阴那山的美景而著称。诗中通过描绘山、水、云、雾等自然景观,展示了一种静谧、空灵的美。

首两句“五峰青削瞰罗浮,咫尺岚光冻欲流。”描述了阴那山的壮丽景色。五个山峰如同青色的刀削一般陡峭,俯瞰着罗浮山,近在咫尺的山岚似乎即将冻结成流。这两句诗通过色彩和光影的对比,展现了山的雄伟和山岚的美丽。

第三联“幽壑有天皆作瀑,痴云无地不成楼。”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奇特景象。在深邃的山谷中,云雾仿佛化作了瀑布般倾泻而下;而在没有云雾的地方,云雾又仿佛形成了一座座楼阁。这两句诗通过对云雾的比喻,赋予了山景以生动的形象和动态的美感。

第四联“石留藓字还能读,雨冷藤花觉易秋。”则转向了对山石和植物的描述。山石上仍然保留着苔藓的痕迹,仿佛可以读到古人的足迹;雨水冷冽时,藤花似乎更容易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最后一句“薄暮月钟随叶渡,遥同僧影静山陬。”则是诗人在夜晚的情境中,与山中僧人相伴的情景。薄暮时的月光下,月亮和钟声伴随着落叶渡过山涧;远处可以看到僧人的身影静静地映照在山角。这一句诗营造了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尘嚣、与自然为伴的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绘阴那山的自然景观和生活情景,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