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眠苦夜永,待旦情彷徨。
传闻虏渡河,羽书达明光。
前锋已陷敌,大将堕马亡。
健卒三万人,一朝化犬羊。
孤城若累卵,覆车惩辽阳。
天子为动色,群议纷蜩螗。
司马出守边,元戎将启行。
当时画战守,经抚何参商。
曾闻右战者,未战已仆僵。
至今庙堂间,莫知谁否臧。
嗟余孱书生,国耻岂敢忘。
十年策不售,何由叫阖阊。
委贽未分明,幸可商行藏。
一命亦致身,将母或不遑。
促装招吾友,归耕烟水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名为《闻警》。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
不眠苦夜永,待旦情彷徨。
译文:夜不能寐,长夜漫漫,等待天明时的迷茫与徘徊。
注释:这句表达了作者对战事的焦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第二句:
传闻虏渡河,羽书达明光。
译文:听说敌军渡过了河流,军情传到朝廷。
注释:这里的“虏”指的是入侵的敌人,“渡河”是指敌人渡过了河,“羽书”是指军情紧急的文书。

第三句:
前锋已陷敌,大将堕马亡。
译文:前线的将领已经陷入敌人,大将也战死沙场。
注释:这里描绘了战场上的惨烈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战争中士兵牺牲的哀悼。

第四句:
健卒三万人,一朝化犬羊。
译文:曾经强大的三万将士,一夜之间变成了被敌人屠戮的狗羊。
注释:这句话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强调了士兵的英勇与脆弱。

第五句:
孤城若累卵,覆车惩辽阳。
译文:孤立无援的城池犹如堆叠的蛋壳,前车之鉴警示着辽阳。
注释:通过比喻表达了战争的艰难和历史的教训。

第六句:
天子为动色,群议纷蜩螗。
译文:皇帝为此面色大变,群臣议论纷纷。
注释:描述了皇帝对国家危难的反应,以及群臣对此的不同看法。

第七句:
司马出守边,元戎将启行。
译文:有志之士担任边防重任,将军准备出征。
注释:这里提到了一位有责任心的将领,表达了对将领的期待和赞赏。

第八句:
当时画战守,经抚何参商。
译文:当时讨论战时防御,如何治理国家与安抚百姓。
注释:反映了作者对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者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第九句:
曾闻右战者,未战已仆僵。
译文:听说过那些勇敢的右战者,他们还未战斗就已倒下。
注释:这句话讽刺了那些胆小怕事、不敢面对战争的人。

第十句:
至今庙堂间,莫知谁否臧。
译文:如今庙堂之上,无人知晓谁是真正的英雄。
注释:表达了作者对于英雄的怀疑和困惑,以及对英雄的呼唤。

第十一句:
嗟余孱书生,国耻岂敢忘。
译文:我这样的懦弱书生,怎能忘记国家的耻辱?
注释: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第十二句:
十年策不售,何由叫阖闾。
译文:十年来的治国策略未能实现,我如何能回到吴国去?
注释:这里的“阖闾”指的是吴国的国王,暗示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第十三句:
委贽未分明,幸可商行藏。
译文:我的忠诚尚未明确,幸好可以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注释:表达了作者对现状的不满和对离开的渴望。

第十四句:
一命亦致身,将母或不遑。
译文:一旦任命我为官,我也可能投身仕途,无法顾及母亲。
注释: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家庭责任和个人理想的矛盾心理。

第十五句:
促装招吾友,归耕烟水乡。
译文:急忙收拾行囊,邀请朋友一起归隐于田园之中。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向往宁静田园生活的愿望,也体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失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