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下北溟,迤逦向南征。
刹利标名姓,仙山纪水程。
回头十万里,举目九重城。
观国之光未,中天日正明。
【注释】
逍遥:悠闲自得;下北溟:指渡过北海。
迤逦:曲折延伸的样子。
刹利:梵语的音译,意为“天”,泛指天空。
标名姓:标榜自己的姓名。
仙山:神仙居住的地方。
纪:记录。
举目:仰望,远望。
观国之光未:意思是说国家的政治清明。
中天:天空中间。
日:太阳。
【译文】
悠然自得地从北海南下,
迂回曲折地向南进发。
在天上标榜自己的姓名,
在仙山上记录水程的长短。
回首望去,十万里之外,
仰头一看,九重天城。
看国家政治清明,阳光灿烂,
太阳正高照,光芒四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全诗通过描写作者漫游途中所见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向往之情。
首句“逍遥下北溟”中的“逍遥”二字表现了作者自由自在的心情,“下北溟”则描绘了作者南游的行程。
次句“迤逦向南征”,描述了作者继续南行的情景。
第三、第四句“刹利标名姓,仙山纪水程”,分别写出了作者在天空(刹利)上标明自己的名字,在仙山上记录水程的长度。这两句诗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天地的无限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五、六句“回头十万里,举目九重城”,描述了作者回头望去,发现已经走了十万里路;抬头一看,发现已经有九座高大的城池。这两句诗既展示了作者游历的广阔地域,又表现了他对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赞美之情。
最后两句“观国之光未,中天日正明”,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这里,作者用“观国之光”来比喻国家政治的清明与光明,而“中天日正明”则形容太阳正好照耀大地,象征国家的繁荣昌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宏大的视野,又有细腻的感受,体现了唐人咏史题材诗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