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我来归日,是君倾盖时。
通玄信长者,北海好男儿。
我方来归时,你正迎宾我。
你以道术为重,我是求才的君子。
方我来归日,是君倾盖时。
通玄信长者,北海好男儿。
我方来归时,你正迎宾我。
你以道术为重,我是求才的君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表达技巧方面分析其作用及效果。 首先看第一句“万国衣冠共一新”,这是写极乐寺在新年里,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大家穿着节日的新衣服,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佳节。“万国”指天下各国、各地;“衣冠”代指人们。“共一新”即一起焕然一新。“新”,这里既指衣着,也指事物更新。这句诗描写了极乐寺新年里的盛况
【注释】 疏钟:稀疏的钟声。武昌:古地名,今湖北鄂城。云房:指佛寺中的僧舍。何由:如何。流水有情怜我老:长江水波因我年老而更加同情我。断人肠:使人肝肠寸断。鹦鹉洲:又名鹦鹉洲,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南长江中。芳草:指江边长满芳草的小洲。题:写诗。大别:即大别山,在今湖北省西部。原非分别者:不是要分别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宋乾道八年(1172)秋在江西铅山县游石门涧时所作
入山得焦弱侯书有感 探索古人诗意生活之美 1. 诗篇解读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古人聊自遣,此语总非真 2. 诗句赏析 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表达对知己珍重的深厚情感 - 四海之内外皆为知己,心与心相连如邻里 - 反映朋友间深厚情谊 - 无论相隔多远,友情不减 2. “古人聊自遣,此语总非真” - 揭示古人自我解忧之方式 - 通过诗文来暂时逃避现实压力 -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及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1)重门天险设居庸:居庸关是明代边防重地,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县南口西北,为明长城重要关口之一。重门天险即指居庸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 (2)百二山河势转雄:百二山河即指居庸关的形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地势雄伟,气势磅礴。百二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语言的表达简明、准确、连贯和得体,重点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此题考核选取并组合诗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内容和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含义。“晓行逢征东将士却寄梅中丞”是第一句,意思是早晨行走在路上遇到征伐东方边境的将士们而寄给梅中丞(作者)。 【答案】 译文:在城西烽火连天,百位将军驻守着边关,寒烟升起万家炊烟袅袅上升
【注释】 ①无端:无缘无故。滞落:停留。江濒:江边,指临江而居。故人:老朋友。②三(shān)元:指三元解元,科举考试中第一名。浪迹:到处漂泊。③深院:指深宅大院。孙身:孙子,指作者的孙子,即作者的曾孙。④八斗:指八斗之才。八斗之才,比喻才学高强。留客:留住客人。赋诗:写诗。千钟:形容海量,酒量极豪。何妨:不妨。老子: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自己。倍:加倍,更加。精神:精力,活力。 【赏析】
读(lù读)刘禹锡的《金陵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怀古独称刘。千寻铁锁沈江底,百万龙骧上石头。赋就群公皆阁笔,功成二子莫为雠。钟山王气千年在,不见长江日夜浮。 译文: 王濬的楼船驶向下益州(今四川成都),只有你(指刘禹锡)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怀古诗。千寻(一千里)长的铁链沉入江底,百万条龙马般的船只驶向石头城。你的诗作使许多官员都放下手中的笔,你的功绩让两个儿子不再相争
诗歌原文: 三马同槽买邺都,转身卖与小羌胡。 山涛不是私忧者,羊佑宁知非算无。 天堑长江权入晋,地分左衽终输吴。 当时王谢成何事,只好清谈对酒垆。 注释: - 三马同槽(比喻):形容权力集中,容易引发内斗; - 买邺都(指购买邺城):指的是历史上的曹操统一北方后将邺城作为首都; - 转身卖与小羌胡(指背叛):形容政治上的背叛和转瞬即变的局势; - 山涛不是私忧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作者思想观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世道由来未可孤,百年端的是吾徒”,意思是:自古以来,世间的事情都是不可预料的,人生在世百年的时光,终究是我们自己。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对人世沧桑、世事无常有深刻的认识和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寂寞之感。 “时逢重九花应醉,人至论心病亦苏”,意思是:又是一个重阳节,花儿盛开的时候我沉醉其中;人相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心情愉悦
【注】: 1. 望鲁台礼谒二程祠:在鲁台礼谒二程祠。鲁台,位于山东曲阜城北。二程,指程颐、程颢兄弟。 2. 森森古木:森森,形容树木茂密的样子。 3. 楚云一夜真堪赋:楚云,形容天空中的乌云。真堪,真是可以。 4. 鲁国何年入望来:鲁国,指中国周代的诸侯国。入望,进入视野的意思。 5. 千载推贤惟伯仲:千载,形容年代久远。推贤,推举贤人。伯仲,古代表示兄弟之间排行的词语,这里指两位贤者。 6.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青翠满池台”,描绘了诗人眼前所见之景,青葱的树木、繁茂的花草,使池边的小台显得更加幽雅宜人;次句“徒增静者哀”是说这些美丽的景色只能引起静者的伤感。第三句“一步一回远”,表明送别的地点离诗人越来越远,暗示着友人离去之后,自己与友人相隔渐远。尾联“君今去不来”则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不事雕绘而意境高妙。 【答案】
细问太来者,暮宿汉阳城。 三日望京山,五日过西陵。 注释: - “细问”:询问,详细询问。 - “太来者”:远方的来者,指的是从其他地方来的人。 - “暮宿”:傍晚时住宿。 - “汉阳城”:地名,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 - “三日望京山”:在三天内希望看到京城附近的山景;“京山”指京城附近的山脉。 - “五日过西陵”:五天时间内通过西边的山岭;“西陵”可能是指西边的山岭或湖泊,具体地点未详。
【解析】 此为送别诗,是诗人在寓居武昌郡时所作,寄给在真定的朋友刘晋川。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颔联写农夫的欢欣之情;颈联用典,以雨迎星轺,暗指友人远行。尾联抒发对朋友的祝愿。 【答案】 译文:今天芒种节到来,您要启程远行了。农民们欢喜得极点,立于田间迎接您的马车(星轺)。 注释:芒种: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代把谷黍类作物成熟作为夏收的标志。“今朝”即“今日”。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注释】季心:作者自称。门:门生,即弟子。刘晋川先生:指真定人刘禹锡(字梦得)。 【赏析】诗是写给刘禹锡的,以“寄”字开头的诗篇。在封建时代,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所以诗人把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也表达在诗里了。 首句点出题目,说“寓武昌郡”,说明自己身在他乡,有家难归。次句点明时令,夜深人静,作者还在读书写作,可见其勤奋刻苦。第三句说“幸免穷途哭”,是因为有了老师这样的知遇之恩
【注释】 寓:寄居。武昌郡:指湖北鄂州。真定刘晋川先生:即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唐顺宗时为监察御史,因附和王叔文的革新主张而失败,贬为连州刺史。后任夔州刺史,世称刘宾客。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外傅。 【赏析】 《赠刘禹锡》是诗人在流落湖南期间写给好友刘禹锡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的前两句“黄昏入夏口
南国留棠阴,江城遗白叟。 君思用赵人,犹忆江南否?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贽所作的《寓武昌郡寄真定刘晋川先生》的第二首。全诗如下: 青翠满池台,徒增静者哀。 一步一回远,君今去不来。 注释:青翠的池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然而这美景却增添了我心中的悲伤。每一步都让我感到距离越来越远,你如今已经离开,我无法再与你相见。 译文:青翠的池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然而这美景却增添了我心中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