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西游日,独伤南浦春。
如何关外客,去作陇头人。
异地还思旧,他乡莫厌贫。
悬知从此隔,相见梦中频。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与逻辑严密性。
“独伤南浦春”,是说送别之人因离别而悲伤;“如何关外客”,是指诗人自己身在长安,却像一位客子一样被遣送到关外;“去作陇头人”是说,他将要成为陇头的戍卒,也就是边地的守戍将士。“异地还思旧,他乡莫厌贫”,是说身处异乡的人思念故乡,而那些身居繁华之地的人却常常抱怨贫穷。“悬知从此隔,相见梦中频”,是说诗人知道从此后不能相见了,而只能在梦中相会了。
赏析:
此诗是送别之作,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当时安西都护府设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诗人从长安赴任时途经潼关,送友人到陕州之北的黄河渡口,即兴而作。
首联两句,诗人先描绘一幅送别图景。送子西游日,指友人启程之日,“子”为敬称。“南浦春”,点明地点。“独伤”,是说诗人因朋友远行而独自伤感。“独伤”,“独”“伤”二字连用,突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孤独心情,也烘托出送别友人这一行动的重大意义。“南浦”是水边的高地,多有杨柳,是古人送别之所。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颔联两句,写诗人自比客子。言“如何”,是感叹词,表示惊讶、怀疑。“关外客”,指诗人自己身在长安,却像一位客子一样被遣送到关外。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悲叹,又暗寓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关切和忧虑。
颈联两句,写送别之后的情景。“异地”,指友人远赴边地。“还思旧”,指诗人自己身居繁华之地,却时常惦念着故乡。这两句诗意深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尾联两句,写诗人对于友人未来生活状态的猜测。“他乡莫厌贫”,“他乡”、“贫”二字连用,既是对友人远赴边地处境的同情和关心,也是对友人远离家乡生活状态的形象概括。“莫厌贫”,既是劝慰友人,也是诗人自我安慰。“悬知”,意思是可以知道、可以预知。“从此隔”,指友人将远离自己而去。“相见梦频”,意思是只能梦见彼此相见。这两句,既表明了诗人和友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又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未来的深切担忧和牵挂。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全诗共八句四韵,每句七个字。其平仄格式如下:平平仄平仄平平(第二句),仄平平仄仄平仄。(第三、四句各)仄平平仄平平仄(第五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六句)。平仄交错,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读来朗朗有致。
【答案】
送子西游日,独伤南浦春。如何关外客,去作陇头人。异地还思旧,他乡莫厌贫。悬知从此隔,相见梦中频。(注释)
译文:
送别的那天正是春天,我站在渭水边,看着你乘船向西离去。你远走他乡,我怎能不伤感?我多么希望我们能在一起啊!
我虽然身处长安,但心中常怀念着故乡的景色和亲人,因此常常抱怨自己生活贫困。然而我始终认为,只要能够和亲人团聚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明白这次分别以后,我们可能再也无法见面了,只能在梦中相见了。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通过描写送别友人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友人远行时的不舍之情和对友人未来生活的深深牵挂。
全诗共八句四韵,每句七个字。其平仄格式如下:平平仄平仄平平(第二句),仄平平仄仄平仄。(第三、四句各)仄平平仄平平仄(第五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六句)。平仄交错,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读来朗朗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