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道吴门水,梁公冀北云。
依亲岁聿暮,趋郡袂还分。
腊动苏台色,春回震泽薰。
重过应未远,良吏汉廷闻。
【注释】
伯道:指王僧孺。吴门、梁公:皆泛指南宋。伯道,即僧孺。梁公,泛称名士。冀北云:指王僧孺的籍贯河北。
依亲岁聿暮:依亲,指依仗亲戚。聿,语助词。暮:晚。趋郡:赴郡,指赴任。还袂分:谓分别时依依不舍。
腊动苏台色:腊月寒气已动,而春意初现,苏台一带已染上春天的气息了。
复经震泽薰:震泽,古地名,在今安徽宣城附近,春秋时属吴国,战国时入吴,汉初为吴县。
重过:再度经过。应未远:应该不远。良吏:好的官吏。汉廷:汉朝朝廷,这里指朝廷。闻:闻名,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赏析】
《送李生还郡二首》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借送别友人,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迫切心情。
第一联:“伯道吴门水,梁公冀北云。”这两句写李生归途所经之水和云,既点明其去向,又暗含其来路。伯道,即王僧孺,是诗人的朋友;吴门,是王僧孺的故乡。梁公,代指当时名士王僧虔。冀北,指王僧孺的籍贯河北。
第二联:“依亲岁聿暮,趋郡袂还分。”这两句是说自己因为仰仗亲戚,年岁渐暮,不得不离开京城,到郡(州)任职。“依亲”即依靠亲戚,指在京依靠亲友生活。“岁聿暮”即一年将尽,岁末天寒。诗人因年事已高、仕途不达而感到无奈和惆怅。
第三联:“腊动苏台色,春回震泽熏。”这两句描写了江南地区在冬去春来之时的变化。“苏台”,指苏州。“震泽”,即太湖。
第四联:“重过应未远,良吏汉廷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李生的祝福和期望。“重过”,即再次经过。“应未远”表示希望李生不久就能回来。“良吏”,即贤能的官吏,这里指好的官员。“汉廷闻”即汉朝朝廷听到。
此诗以送别为题,实则抒写了诗人的壮志难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