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塞田谁废,甘州稻旧畦。
荒屯惟见兔,破屋不闻鸡。
碛石烽烟北,祁连战鼓西。
平生边务意,一一愿封题。
【注释】
熊子:指诗人的自称。河西使回三首:诗题下原注:“时在甘州,作三首诗以自遣。”河西,泛指今甘肃一带地区,即唐代西、北边地。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之作。作者于天宝十四载(755)至十五载(756),曾两度出使安西,此诗即写于第二次出使期间。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平仄相对,韵律谐美。“绝塞”、“甘州”两句写甘州荒郊野外的景象;“荒屯”、“破屋”两句写甘州荒凉萧条的情景;“碛石”、“祁连”两句写西北边地风沙弥漫,战火不断;“愿封”、“一一”两句写对边事的关切之情。
诗中“绝塞田谁废”,言甘州荒废之极,无人耕耘,田地荒芜。“甘州稻旧畦”,则反衬出甘州荒废之甚,昔日之繁华一去不复返。“甘州”是唐代西北边陲重镇,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西接吐蕃和西域诸国,北与回纥毗邻,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唐王朝的长期战争和连年征战,使这一带成为一片废墟。而作者此次出使西北,正是由于唐王朝内部政治腐败和军事上连遭失败的缘故。“甘州稻旧畦”,既是对甘州当时荒凉景象的描绘,又是作者有感而发,暗寓了对唐王朝的忧虑之情。
“荒屯惟见兔,破屋不闻鸡”,进一步写荒僻的边地。“荒屯”指边地荒凉之地,“兔”指野鼠等小动物,用以形容荒凉之地人烟稀少,一片死寂。“破屋不闻鸡”,则进一步强调了边地的荒凉。“破屋”指破旧不堪的草房,“不闻鸡”说明连鸡鸣都听不到,可见边地的荒凉。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边地的荒凉,又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荒凉景象的厌恶和反感。
“碛石烽烟北,祁连战鼓西”,这两句写西北边地的烽火和战鼓声。“碛石烽烟北”,指西北边地的烽火台上燃起的烟火。“烽烟”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这里用来比喻西北边地烽火台的烟火。“祁连”,山名,在今甘肃省境内,是西北边陲重镇。“战鼓西”,指西北边地战鼓的轰鸣声。这两句通过描绘西北边地烽火台的烟火和战鼓声,表现了边地的紧张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平生边务意,一一愿封题”,最后两句写作者对边事的关注。“平生”,指作者一生。“边务”,指边地事务,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事务。“一一”,指一件一件。“愿封”,表示希望朝廷能够采纳自己的意见并加以实施。“题”,指题写或签署。这两句诗表明作者是一位关心国家大事、勇于直言的人。他希望朝廷能够采纳自己对边事的看法,并付诸实际行动。
整首诗通过对甘州荒废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边地荒凉和战争残酷的感叹之情;通过对西北边地烽火台的烟火和战鼓声的描写,表现了边地的紧张气氛和战争的残酷;通过对自己对边事的关注和希望朝廷采纳自己意见的愿望的表达,展现了作者敢于直言、关心国家大事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