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水同舟伴谪居,海天春色尽涵虚。
蛮方故启流官路,汉史终收痛哭书。
蜀徼山高常戴雪,滇门池苦亦生鱼。
上林花树年年在,前席行看入禁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和理解。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如本诗的注释提示为“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期间所作”,“发”意为“被贬谪”。“上林花树年年在”,意思是说:每年春天,京城里到处开满了花朵,景色十分美丽,但自己却无法欣赏。“前席行看入禁庐”的意思是:我希望能再次回到皇帝身边,坐在他的身旁,一起赏玩那些鲜花。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期间所作的。全诗以江水泛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春日山水画。首联点明时间是春日,地点是江边。诗人与友人同船而行,一路相伴,心情愉快。“共水同舟伴谪居,海天春色尽涵虚”两句,写与友人同船泛舟,一路相伴,心情愉快。“海天春色”一句,用拟人手法,把浩渺无边的大海、天空比做美人,将春光写得无限美好。颔联写诗人来到云南,看到云南一带的自然风光。“蛮方故启流官路”一句,写出了云南地方长官为朝廷开道,为朝廷输送人才的情景。“汉史终收痛哭书”一句,写出了云南地方长官为朝廷输送人才,为朝廷出力,最后被朝廷封为宰相的历史事实。这两句,既是对云南地方长官功绩的颂扬,也是对自己不能为朝廷出力的无奈感叹。颈联写诗人来到云南后,看到云南一带的自然风景。“蜀徼山高常戴雪,滇门池苦亦生鱼”二句,从自然景观的角度描写了云南的自然景观。“蜀徼”是指四川边境,“瘴疠”指的是当地湿热的气候。这两句,既是对云南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是表达诗人对云南自然景观的喜爱。尾联写诗人来到京城以后的心情。“上林花树年年在”一句,说明每年都有鲜花盛开,而自己却无法欣赏,这是诗人的遗憾。“前席行看入禁庐”一句,诗人希望再次回到皇帝身边,坐在他的身旁,一起赏玩那些鲜花。尾联,既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美景的喜爱,也表达了诗人对皇上恩宠自己的感激之情。
【答案】
①发:被贬谪②发:被贬谪③发:被贬谪④发:被贬谪⑤发:被贬谪⑥发:被贬谪⑦发:被贬谪⑧发:被贬谪⑨发:被贬谪⑩发:被贬谪(1)共水同舟伴谪居,海天春色尽涵虚。(2)蛮方故启流官路,汉史终收痛哭书。(3)蜀徼山高常戴雪,滇门池苦亦生鱼。(4)上林花树年年在,前席行看入禁庐。(译文)
(1)我和友人一道泛舟江湖,一路上心情愉快。(2)云南的地方长官为朝廷开道,为国家输送人才(有功),最终被封为宰相。(3)我来到云南以后,见到这里的山川秀丽,四季常绿,但自己却不能观赏。(4)云南地处边远,气候潮湿炎热,生活艰苦,百姓生活困难。(5)云南的山高耸入云霄,山上常常覆盖着白雪;滇池的水又苦又咸,但依然能长出鱼来。(6)京城每年春天都有繁花似锦的花朵开放,但我却不能欣赏;如果能再次进入皇帝的宫殿中,坐在他的身旁一同赏花,那该多好。(7)我希望能够再次回到皇帝身边,坐在他的身旁,一起赏玩那些鲜花。
(8)上林苑内常年盛开着绚丽多彩的花卉树木,每年春天都能看到它们绽放的美丽景色。(9)当年,汉武帝曾派唐蒙开通西南夷道,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使西南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10)如今,我虽然身处西南边陲之地云南,但仍然能够看到当年汉武帝留下的繁华景象。
(1)共水同舟伴谪居,海天春色尽涵虚。(2)蛮方故启流官路,汉史终收痛哭书。(3)蜀徼山高常戴雪,滇门池苦亦生鱼。(4)上林花树年年在,前席行看入禁庐。
(1)我与友人一道泛舟江湖,一路上心情愉快。(2)云南的地方长官为朝廷开道,为国家输送人才(有功),最终被封为宰相。(3)我来到云南以后,见到这里的山川秀丽,四季常绿,但自己却不能观赏。(4)云南地处边远,气候潮湿炎热,生活艰苦,百姓生活困难。(5)云南的山高耸入云霄,山上常常覆盖着白雪;滇池的水又苦又咸,但依然能长出鱼来。(6)京城每年春天都有繁花似锦的花朵开放,但我却不能欣赏;如果能再次进入皇帝的宫殿中,坐在他的身旁一同赏花,那该多好。(7)我希望能够再次回到皇帝身边,坐在他的身旁,一起赏玩那些鲜花。
赏析:
此诗是一首五律。诗的开篇点明时间和地点:共水同舟伴谪居,海天春色尽涵虚。首联写与友人同船泛舟,一路相伴,心情愉快。颔联写诗人来到云南,看到云南一带的自然风光。颈联写诗人来到京城以后的心情。尾联写诗人来到京城以后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