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南接六那溪,白鹇里猿相间啼。
乌蛮滩头苦竹密,伏波庙前春日西。
杨旌走马迎天使,拥节封王壮汉仪。
试向殊邦观礼乐,交南元是旧边陲。
【注释】
龙州:今广西武鸣县。沈编修:即沈佺,字云卿,号修微子,唐代诗人。使安南:出使安南国(今越南)。
六那溪:即龙州附近的六洞溪。
白鹇(xián): 一种山鸡。白鹇里猿相间啼(yāo):在白鹇鸟栖息的山林中,猿猴和白鹇相互对叫,声闻于远。猿相间啼,指猿猴在林中互相呼应。
乌蛮滩头苦竹密(mì):在乌蛮族居住的山滩上,竹林茂密,生长得十分繁茂。苦竹,即苦竹,又称思劳、思本竹,是竹子的一种,有苦味。
伏波庙:为纪念汉代名将马援而建的祠庙,位于今越南河内市北郊。
杨旌走马迎天使:用彩旗迎候天使。杨旌,彩色的旗帜;走马,指骑马迎接使者。
拥节封王:手握符节,被封为王侯。拥节,持节。古代使者或诸侯王出行时,所持的符节称为“节”。
壮汉仪:表示汉朝的强大威仪。“壮”与“盛”通,表示强大。汉仪,指汉朝的礼仪制度。
殊邦:远方的国家。这里泛指安南。
交南:古地区名,包括今越南北部及中国南部沿海一带。
旧边陲:指历史上的边疆地区。
【译文】
龙州的南边连接着六洞溪,白鹇鸟儿里猿猴互相呼唤啼鸣。
乌蛮族聚居的山滩上苦竹茂密,伏波庙前春天阳光明媚西斜。
杨旌挥动彩旗骑马欢迎天使,手握符节被封为王侯显示汉朝的强盛。
试向远方的国家观察那里的礼乐,原来交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边疆地带。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沈佺送沈编修使安南,作此诗以送行。
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和环境。龙州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西南,六洞溪流贯其间,风景秀丽,是唐时著名的旅游胜地。在这里送别友人,自然别具一番情调。白鹇,即白鹇鸟,是一种珍禽,产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山区,尤以云南西部和贵州东南部最多。白鹇常栖息于高山峻岭之中的森林和灌丛之间。猿,即猿猱,俗称“爬树能手”,善爬树攀援,行动敏捷。它们常活动于深山老林之中。两句的意思是:龙州的南边连着六洞溪,白鹇鸟儿里猿猴互相呼唤啼鸣。这既是写景,也是暗喻离别。诗人把白鹇比作人,把猿猴比作人的情感世界,通过这一奇特的比喻,表现了送别之情的深切。
颔联写送别的场景。乌蛮,指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乌蛮族,主要居住在今云南省境内。据《元丰九域志》载:“大理国西南有乌蛮三十七部,自大虫部以下皆乌蛮也。”这里指的是乌蛮族聚居的险要之地——乌蛮滩头。乌蛮滩头地势险要,四周群峰环绕,山上长满了茂密的竹子,形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在乌蛮族人看来,这里的苦竹是他们生活的依托,也是他们生活的象征。所以诗人说“乌蛮滩头苦竹密”。伏波庙位于今天的越南河内市北郊,是为纪念东汉名将马援而建的祠堂。马援是东汉初年的名将,曾随光武帝刘秀征讨西域,平定了西域各国,立下赫赫战功。后来他被任命为伏波将军,镇守交趾(今越南北部),因此后人就把交趾称为“伏波之国”。在马援镇守的地方建庙,以示纪念,这在当时是很自然的事。但马援生前并没有到过越南,他的功绩也主要是在中国国内建立起来的,所以越南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将领,特地在伏波庙前修建了一条大道,并把这条路称为“马援道”。在马援道旁,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身着华服的人,他们一边漫步一边吟诵诗句,抒发豪情。这显然是一些文人雅士在游览伏波庙时的风雅之举。诗人用“杨旌走马迎天使”一句,既写出了当地风俗的热烈欢快,又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激动兴奋。他挥动彩旗迎候天使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发生。
颈联写送别的内容和气氛。“拥节封王壮汉仪”,意思是说手持符节,被封为王侯,显示汉朝的强大威仪。“壮”与“盛”通,意为强大。汉仪,指汉朝的礼仪制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汉朝的威仪之下,我作为使者的身份和地位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因此也就不必再担心其他的事情了。“试向殊邦观礼乐”句,是说不妨到远方的国家去看看那里是如何进行礼仪制度的。这里的“殊”,指“特别”或“非常”。这一句是全诗的警策所在。它不仅表明了诗人对异族文化的态度,而且也反映了当时唐朝与外国交往的频繁情况。诗人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为了安慰对方,表示自己的自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最后一句“交南元是旧边陲”,意思是说交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边疆地带,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这两句既是对对方的劝慰,也是对自己责任的提醒。
尾联写送别时的情景和感慨。诗人用“杨旌”、“伏波”两词来形容使者的形象和气质,既显得庄重典雅,又显得英姿勃发。“杨旌”,即五色旗,古代使者出行时所持的一种象征性的旌旗;“伏波”,即伏波将军,指伏波将军所持的节杖。这两个词语都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使者的形象和气质,既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杨旌走马迎天使”这句中的“杨旌走马”是指使者出行时所骑之马昂首扬鬃的情景;“拥节封王壮汉仪”中的“拥节封王”则是指使者手持符节、被封为王侯的尊贵身份;“试向殊邦观礼乐”中的“观礼乐”则是说到了远方的国家去看一看那里的礼仪制度。这三句话合在一起,描绘了一个盛大而又热闹的场面:使者骑着骏马,手持着象征国家权力的符节,威风凛凛地向远方进发;沿途各地的人们纷纷出来迎接,场面非常壮观。最后两句则是诗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他认为在汉朝强大的威力下,即使是最偏远的地区也会受到国家的关心和照顾;同时他也为自己能够承担起使者的职责感到自豪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