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在隅,蟪蛄夜鸣。仰观天上列星,三三五五成行。
憭慄悽兮不可以寐,嗟哉四时之气靡常。
【注释】
四六八:指四组六句八句的古诗。
蟪蛄(huì gū):秋生冬死的一种小昆虫。
憭慄(liào lì)凄:寒冷、凄凉。
不可以寐:不能入眠。
嗟哉:叹词,表示惋惜、哀叹。
靡常:无常。
【赏析】
这是一篇咏叹四时更替的诗。诗人通过对月夜中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光易逝和年华难留的感慨。
“明月在隅”二句,写明月高悬天空,发出微弱的清辉。“蟪蛄夜鸣”,是说蝉儿在夜里发出叫声。这两句写出了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情景。“仰观天上列星”二句,是说仰望天宫,只见群星点点,仿佛每颗星星都成双成对地在一起,组成了整齐的行列。诗人运用夸张手法,以表现自己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领悟。“三三五五”形容星星分布得多么匀称和谐,而“成行”二字又暗合了“四六八字”之说。这一联写景形象生动,富有哲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憭栗凄兮不可以乐”二句,是说自己在这样美好的月光下,却无法入眠,感到凄凉悲伤。“不可以乐”即不应当欢乐的意思。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嗟哉四时之气靡常”二句,是对上文感情的深化。诗人通过“四时之气靡常”来表达出对人生易老、岁月蹉跎的悲哀。“靡常”意为无常,这里用来形容时间或事物的变化是没有一定规律的。
全诗以四言为主,偶有六句,共八句。从内容来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人生易老、岁月蹉跎的感叹;从形式上来看,这首诗属于四六八言体,即每句字数相等,每篇分为四、六、八句,共八句。这种形式在当时颇为流行,为许多诗人所喜爱,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