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云日东江水西,榛墟树孤禽来啼。语音哀切行且啄,惨怛若诉闻者悽。
静察细忖不可辩,似呼郭公兼其妻。一呼郭公两呼婆,各家栽禾栽到田塍,谁教检取螺。
公要螺炙,婆言摄客。摄得客来,新妇偷食。公欲骂妇,婆则嗔妇。
头插金,行带银。郭公唇干口噪救不得,哀鸣绕枝天色黑。
【注释】:
①郭公:指唐代诗人贾至。
②榛墟:草木丛生的地方。
③禽来啼:野鸟的鸣叫。
④惨怛:悲痛欲绝的样子。
⑤凄(qī)恻:悲伤。
⑥行且啄:边飞边吃。
【赏析】:
这首《郭公谣》,是唐代诗人贾至的作品,诗中通过一只鸟儿的哀鸣,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不公,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赤云日东江水西,榛墟树孤禽来啼”,首句写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赤云在东,江水在西,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早晨;树木丛生之地,有孤鸟啼鸣,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一个荒野之地。
第二句“语音哀切行且啄”,描写了鸟儿的叫声和动作,鸟儿一边飞行一边鸣叫,声音哀切,形象地展现了鸟儿内心的痛苦与无助。
第三句“惨怛若诉闻者悽”,鸟儿似乎在向人们诉说自己的遭遇,让人感到悲痛欲绝。
第四句“静察细忖不可辩”,诗人静静地观察着鸟儿的动作,细细思考着其中的奥秘,试图找出其中的原因。然而,经过仔细的思考,他也无法解释清楚这其中的奥妙。
第五句“似呼郭公兼其妻”,鸟儿似乎在呼唤郭公和他的妻子,这里的郭公和他的妻子可能是指作者自己和妻子。
第六句“一呼郭公两呼婆”,鸟儿一边呼唤郭公,一边呼唤他的妻子,表现出了鸟儿对郭公和妻子的不满和怨恨。
第七句“各家栽禾栽到田塍”,鸟儿似乎在指责各家种下的禾苗都到了田埂上,这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
第八句“谁教检取螺”,“螺”谐音“罗”,可能是指捕鸟人用网捕捉鸟儿。鸟儿被捉后,捕鸟的人会检查网中的鸟儿是否有活的,如果有,就把它们放走;如果没有,就会把鸟儿杀死。这里,鸟儿在诉说被捉住后受到的待遇。
第九至十四句是全诗的核心部分。“公要螺炙,婆言摄客”,“螺炙”指的是将捕得的鸟儿煮熟后食用;“摄客”则是指捕捉鸟儿的人。鸟儿在这里控诉的是郭公和他的妻子。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不顾鸟儿的痛苦,将其捉来烹食。
诗中又描写了鸟儿被捉后的情景。“摄得客来,新妇偷食”,“新妇”是指小鸟的母亲,她偷偷地吃掉了自己孩子的肉。这是对鸟儿母亲行为的批判,也是对那些剥削者行为的谴责。
“公欲骂妇,婆则嗔妇”,当郭公想要责骂捕鸟的妻子时,却被妻子责怪,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家庭矛盾和夫妻关系紧张的问题。
最后两句“头插金,行带银。郭公唇干口噪救不得”,描述了捕鸟人的形象。他的头上戴着金子做的首饰,身上挂着银色的饰品。尽管如此,他仍然无法挽救被捕获的鸟儿。这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劳苦大众受剥削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