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畴西畴流水声,南山北山日色明。
溪童钓鱼懒复坐,田父教牛初学耕。
新绿全经宿露湿,落红乱点春风轻。
吟边野兴有如此,安用悠悠身外名。

【注释】

东畴西畴:两个田地。

流水声:水声潺潺,如同乐曲。

南山北山:指远处的山。

溪童:村中的孩子。

田父:种地的老人。

教牛:教导牛耕田。

宿露:早晨残留在草上的露水。

落红:飘落的花瓣和叶片。

吟边:吟咏诗歌的旁边。

野兴:即游兴,兴致。

安用:哪里用得着。

悠悠:长久、深远。

【译文】

东边的田地西边的田地,流水声音清脆悦耳;

远眺南山近望北山,阳光明媚照耀着山川大地。

溪旁的孩子懒洋洋地钓鱼,田里的老人正学着耕田。

新长出的嫩草被夜露打湿了草叶,落花随风飘扬着轻轻飘舞。

我在这里吟咏诗情,野兴如此悠然自得,哪里用得着追求遥远的身外名声?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六年(747),是诗人晚年隐居鹿门山期间的作品,是一首田园山水诗。全诗描写了春天山村的优美景色和宁静气氛,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与陶醉之情,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思想情操。

首联“东畴西畴流水声,南山北山日色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东侧是流水潺潺的小河,西边是静谧的田野;南边是郁郁葱葱的南山,北边则是高耸入云的北山。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山水画面。同时,“声”与“色”的巧妙搭配,也让人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温暖的阳光洒在大地上。

颔联“溪童钓鱼懒复坐,田父教牛初学耕。”则转向了农事活动。溪旁嬉戏的儿童正在专心致志地垂钓,而田头的老农则正在教牛耕地。这一细节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这里的“懒复坐”,既体现了儿童无忧无虑的心态,又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而“初学耕”则展现了农事活动的艰辛与不易。

颈联“新绿全经宿露湿,落红乱点春风轻。”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自然美景。新发的嫩叶上还挂着昨夜的露珠,花瓣和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在春风中,宛如一幅精美的水墨画。这一联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之感。

尾联“吟边野兴有如此,安用悠悠身外名。”则转向了诗人的人生思考。诗人在这里表示,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悠闲的生活方式,不再追求世俗的名誉和地位。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一种超脱和洒脱,也是他晚年归隐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农事活动的深入观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乡村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热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