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里雪初消,流水天津尚有桥。
汉寝隋陵春寂寞,龙门伊阙晚岧峣。
相如完璧无遗恨,王子吹笙拟见招。
为报山人休索价,可能容我伴渔樵。
【注释】
①春兴:春天的感怀。洛阳,指洛阳城。《史记·平津侯列传》载: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在返回途中,经过今河南省洛阳县西北的洛水桥。他看到洛水中的冰已融化,就作《上林赋》。后因以“春兴”表示春天的感怀。
②流水:指黄河。天津,即天津桥,故址在今河南省孟津县南。汉寝,指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在河南洛阳城南龙门山北麓奉先寺。隋陵,即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的陵墓。唐初,两陵均被毁。
③汉寝隋陵:《汉书·武帝纪》:“(汉)孝武皇帝者,景帝中山靖王之后也。”又:“孝文皇帝者,高祖中之子也。景帝之孙也……孝文帝废黜百家之说……乃立《五经》,开学校,置痒序、博士弟子员。”唐初,两陵均已被毁。
④龙门伊阙:指洛阳龙门山与伊阙山之间的峡谷。伊阙山,又名龙门山,在今洛阳市南。山上有古迹龙门石窟。
⑤相如:指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曾为汉武帝宠臣,后因罪免官。完璧:指《子虚赋》、《上林赋》等作品。相如这两篇作品,是仿战国时宋玉《高唐赋》、《神女赋》而作,其中“子虚”、“乌有先生”等形象,都是虚构的人物。遗恨:指文章不能尽善尽美而产生的遗憾。
⑥王子:指司马相如的同宗兄弟,名长卿,字子云。吹笙:指《子虚赋》中的“天子听其音而好之,召而问左右曰:‘吾闻宛有鬼焉,有鬼若此乎?’”事。
⑦山人:隐士,山野之民。索价:要求高价。可能容我伴渔樵:《庄子·让王》中说,楚狂接舆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孔子叹道:“吾党之士,狂者进取,劳者居前,吾不观政于风矣。”后以“凤鸣求凰”或“凤求凰”代指求贤主或求贤才。此处借指诗人自比凤求凰,希望得到明君重用。
【赏析】
这是一组七绝,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中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愿,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联描绘洛阳城春日的景象。首句从“雪消”二字开始,点出了时间是早春,地点是洛阳城,为下句写洛阳城的景色做了铺垫。洛阳地处中原,气候宜人,春天来临,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然而此时却正逢大雪初霁,春意尚未完全显现。这一句既点明了季节和天气,又为后句描写河洛一带的美丽景观做了铺垫。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写出了河水解冻,春意盎然的景象。河洛地区的河流众多,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黄河了。黄河流经洛阳一带,河水潺潺,两岸柳绿花红,景色十分美丽。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河洛的自然风光,同时也为下文描绘汉宫隋陵的寂寞景象做了铺垫。
颔联写汉宫隋陵春寂寥的景象。汉宫,指的是汉高祖刘邦的墓地;隋陵,指的是隋炀帝杨广的墓地。这两处地方原本风景秀美,但由于战乱等原因,如今已经破败不堪。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昔日的辉煌与如今的荒凉进行了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变化。
颈联写龙门伊阙晚霞映照的壮美景象。龙门伊阙位于洛阳市南,是一处著名的自然景观。这里的山峦叠翠,峡谷幽深,景色非常壮观。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山巅,形成了一片片绚丽的晚霞。这里的“岧峣”,形容山势高峻,巍峨壮观。
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之情。诗人以子虚和乌有先生自喻,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希望明君能赏识自己的才华,从而得到重用的愿望。这里的“休索价”,意为不要索取过高的价格。这里的“可能容我伴渔樵”,表达了诗人愿意放弃功名利禄,过上隐居生活的愿望。尾联既展现了诗人的才华横溢,又体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名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