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长,柳条长,三尺溪水黄。雨晴布榖啼欲死,村中老父心徒忙。
心徒忙,事难了,大儿当官少儿小。府县公文迭迭催,吏胥晨夜何纷扰。
鸡豚杀尽无毛馀,杯盘稍薄即喧呼。云南逃卒计千百,星火捕获私相图。
同名共姓随地有,掩袭成擒不松手。爷娘陷绝妻子离,负戈万里遥奔走。
姻邻哀送拥道傍,泪满春衣空断肠。叮咛异境好将息,留取眼睛归故乡。
故乡田土今谁种,堂上双亲复谁奉。皇朝奋武誓开边,边尘未净兵犹用。
高歌一曲柳条长,壮士由来志四方。会看三箭天山定,从此化为侯与王,聚散寻常安足伤。
【注释】
柳条长:指杨柳枝长。三尺溪水黄:形容河水的颜色。三尺,泛指长度,这里指柳条很长,所以河水显得发黄。布谷啼欲死:布谷鸟的叫声凄切悲凉。心徒忙,事难了:意思是事情难以办妥。大儿当官少儿小:儿子长大成人,而女儿还年幼。府县公文迭迭催,吏胥晨夜何纷扰:官府的公文接连不断,官吏们日夜奔波。鸡豚杀尽无毛馀,杯盘稍薄即喧呼:鸡肉和猪肝都吃完了,剩下的菜肴也吃不了,酒菜稍微淡一些就喧哗地叫个不停。云南逃卒计千百,星火捕获私相图:在云南省,逃亡的士兵有几千,他们像星火一样被朝廷捕获。同名共姓随地有,掩袭成擒不松手:到处都有同名的人,他们被袭击后不能逃脱。爷娘陷绝妻子离,负戈万里遥奔走:祖父、父亲陷于绝境,妻子和孩子也被迫分离,他们带着武器万里迢迢地四处流浪。姻邻哀送拥道傍,泪满春衣空断肠:亲戚邻居悲痛地为他送行,眼泪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心中却充满了悲伤。叮咛异境好将息,留取眼睛归故乡:嘱咐他在另一个地方好好休养,保留他的眼睛回到故乡。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冬。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边民艰苦的生活环境与悲惨命运,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残害百姓的罪行。
第一首写边民生活艰难。“柳条长”点题,“三尺溪水黄”,写水浅草深、人烟稀少之景,渲染边塞荒凉之感。“雨晴布谷啼欲死”一句,生动地描绘出了布谷啼声凄厉的景象,表达了对边民悲惨生活的同情之情;“村中老父心徒忙,心徒忙,事难了”两句,揭示了边民因连年战乱而家破人亡的现实,表达了对他们遭遇的同情。
第二首写边关将士的生活。“大儿当官少儿小”一句,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边关将士年龄的差异;“府县公文迭迭催,吏胥晨夜何纷扰”一句,揭示了边关将士因军务繁忙而无法安心戍边的现状;“云南逃卒计千百,星火捕获私相图”一句,揭示了边关将士因生活困苦而铤而走险、投敌叛国的现象。
第三首写边民的命运多舛。“同名共姓随地有,掩袭成擒不松手”一句,揭示了边民因身份卑微而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现状;“爷娘陷绝妻子离,负戈万里遥奔走”一句,表达了边民因家破人亡而四处流浪的痛苦;“会看三箭天山定,从此化为侯与王”两句,暗示了边民在战争结束后有望过上安定的生活;“聚散寻常安足伤”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边民命运的感慨。
第四首写诗人对边民的关心与祝愿。“会看三箭天山定,从此化为侯与王”两句,暗示了诗人希望边民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聚散寻常安足伤”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边民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