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心常北,吾归道未南。
书从春后绝,恸岂病馀堪。
诗兴江山老,忧怀岁月酣。
百年函杖地,犹许梦中参。

译文:

子在心常北,吾归道未南。

书从春后绝,恸岂病馀堪。

诗兴江山老,忧怀岁月酣。

百年函杖地,犹许梦中参。

注释:

  1. 子在心常北:指子嗣或子孙之心永远在北面(意指永远怀念北方的亲人或土地)。
  2. 吾归道未南:表示自己的归宿或去向尚未确定,可能仍在南方或其他方向。
  3. 书从春后绝:比喻书信往来中断,春天过去后,书信突然断绝。
  4. 恸岂病馀堪:悲痛之情已经难以承受,即使生病也难以忍受。
  5. 诗兴江山老:因诗兴而使江山显得衰老。
  6. 忧怀岁月酣:忧愁的心情使岁月变得漫长而难熬。
  7. 百年函杖地:形容人生短暂,如同手中的拐杖在地,一晃即逝。
  8. 犹许梦中参:仍然可以在梦中与亲人相见。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或土地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首二句“子在心常北,吾归道未南”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以及自己未能回到故乡的遗憾。接着三、四句通过“书从春后绝,恸岂病馀堪”描绘了书信中断后的悲痛心情,暗示着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接下来的五、六句“诗兴江山老,忧怀岁月酣”,诗人感慨时光流逝,使得江山景色似乎也随之老去,而自己因忧虑而感到岁月漫长,难以忍受。这里的“江山老”不仅形容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也隐喻了诗人心境的沧桑。

最后两句“百年函杖地,犹许梦中参”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和对亲情的执着追求。诗人用“函杖地”比喻人生的短暂,强调即使是在梦中相见,也希望能与故人共度时光。这体现了诗人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语言朴实而情感深沉,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